“我宣布,即刻终止与‘宁心生物’相关的一切商业往来,并由集团出资,成立专项心理重建基金,用于所有受害家庭的长期援助。有异议的,现在可以提出。”
再无人有异议。
与此同时,一场全球瞩目的科技伦理峰会上,陆晓站在了聚光灯下。
作为“共情雷达”的缔造者,她本该是这场风暴中最受争议的人物,但此刻,她却选择了一种谁也想不到的方式,为这场技术与人性的博弈,画上一个阶段性的句号。
“‘共情雷达’的初衷,是弥合,而非撕裂;是理解,而非操控。”陆晓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一项技术本身没有善恶,但使用它的人有。为了防止它再次成为收割人性的镰刀,我决定——”
她深吸一口气,掷地有声地宣布:
“即日起,我们将‘共情雷达’的核心情绪识别与数据建模算法,向全社会开源。我们将它命名为——‘苏明玥协议’。”
全场哗然。
“这不是为了监控,”陆晓看着台下无数闪烁的镜头,一字一句地说道,“这是为了提醒。提醒每一个试图用数据去理解人心的掌权者——当你凝视数据时,别忘了,数据也应该有人性。”
台下,苏晴眼中含泪,她默默地将一份刚刚刻录完成的金属碟片,小心翼翼地放入一个密封盒中。
盒子上写着:云港市疗养院遗址纪念馆奠基盒。
这份以姐姐名字命名的协议,将和那片废墟一起,被永远地埋藏在这座城市的记忆深处,成为一道永不磨灭的警示。
风暴的核心,那些曾经被视为麻烦和累赘的受害者家属们,也迎来了属于她们的时刻。
文姐带领着二十名家属代表,走进了市立档案馆。
她们没有像过去那样用帽子和口罩遮住面容,而是昂首挺胸,坦然地面对着闻讯赶来的媒体镜头。
在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她们亲手将一份份经过技术复原、补充完整的受害者病历,郑重地移交给了国家心理健康史料库。
一名记者将话筒递到其中一位母亲面前:“请问你们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讨一个说法吗?”
那位母亲摇了摇头,她的眼眶是红的,但目光却无比坚定。
“我们不是来讨说法的,世界已经给了我们说法。”她看着镜头,清晰地说道,“我们是来补历史的。补上那些被药物篡改的记忆,补上那些被资本掩盖的真相。我们希望,以后不会再有孩子,需要靠画画,来记起自己父亲的样子。”
这一幕通过网络直播传遍了全国,弹幕如潮水般涌过。
其中一条被顶得最高:“别哭,抬头看。她们曾经烧过的火,正在照亮后来所有人的路。”
城郊的墓园,苏明玥将一束白菊轻轻放在父亲的墓碑前。
她没有哭,只是静静地站着,任凭风吹起她的长发。
良久,她从包里拿出一叠文件,放在了墓碑旁。
封面上,《关于pt7项目伦理风险与社会影响的重审建议书》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而在文件的落款处,首席顾问一栏,赫然签着她的名字:苏明玥。
“爸,”她轻声开口,仿佛父亲就在身边,“他们都说你死了。但他们错了。你没有死,是你用你的死,教会了我应该怎么活。”
一阵风吹过,文件被吹开一页,又轻轻合上,像是一只无形的手在温柔地回应。
回到位于庇护所的办公室,她打开电脑,一封新的加密邮件静静地躺在收件箱里。
发件人是阿Ken。
点开邮件,是一封简短的忏悔信。
“苏小姐,我曾以为我只是在执行命令,拿钱办事,天经地义。直到我在新闻里,看到了那个孩子的画……我才明白,有些命令,一旦执行,我们就都回不了头了。如果可以,我想申请加入你提议成立的那个民间监督委员会,用我的技术,去做一些对的事情。赎罪,或许太晚了,但总得开始。”
苏明玥面无表情地关掉邮件,没有回复。
夜色渐深,她独自一人来到庇护所的资料室,这里存放着所有与案件相关的卷宗。
她抽出沈知渊被捕后的审讯记录,一页一页地翻阅着。
他的供词冷静、理智,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和对资本的贪婪。
但在记录稿的一处页边空白,潦草地记着一句他非正式的感言:“我不后悔用规则赚钱,但我确实低估了记忆的重量。”
苏明玥合上文件,指尖在那句话上轻轻摩挲。
她走到窗边,望着窗外云港璀璨的灯火,那些光芒仿佛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这一切的结局与开始。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发出一声轻微的震动。
她拿起手机,屏幕上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