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惊天动地的巨响,没有昭告天下的宣告。
互联网的汪洋之上,一份名为《影子评审第一期报告》的文件,如同一柄无声的手术刀,瞬间划破了笼罩在云港市基建项目上空那层华丽而虚伪的浓雾。
报告全文被上传至一个独立的学术网站,链接在不到一分钟内,便通过加密渠道被推送到数百个财经媒体、研究机构和监管部门负责人的终端上。
风暴在寂静中酝酿,然后以最狂野的姿态引爆。
十二个明星项目,九个被判定存在“重大程序瑕疵或经济实质缺失”。
累计违规融资规模,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超四百亿。
这并非一份简单的指控,而是一场无懈可击的公开处刑。
报告采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溯源格式,每一条冰冷的结论,都附带着一条清晰可见的证据链。
点击链接,便可直接跳转至政府网站的公开招标公告、电力公司公示的季度用电数据、施工单位上传至行业监督平台的施工日志,甚至还有精确到经纬度的高清卫星图像对比。
一切证据,皆取自阳光之下。
最先引爆的是财经媒体圈。
“疯了!这简直是把底裤都扒下来了!”一名资深记者在工作群里失声惊呼。
半小时后,一篇名为《一群学者用百度地图和年报,戳破了千亿骗局的泡沫》的深度报道刷爆全网。
文章用最通俗的语言,复现了苏明玥团队的调查逻辑:一个号称日夜赶工的“大数据中心”,连续三个月的深夜用电量却和居民楼相差无几;一个宣称已经完成主体结构封顶的“智能物流港”,最新的卫星图上却还是一片裸露的黄土地。
简单,粗暴,却又无可辩驳。
公众第一次发现,原来戳破一个百亿骗局,并不需要神秘的内幕消息,只需要逻辑、常识,和一根能连接互联网的网线。
舆论的怒火被彻底点燃,矛头直指云港市相关监管部门。
上午九点整,财政部。一场临时召开的紧急会议,气氛凝重如铁。
赵砚山站了起来,他没有看任何人,径直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声音沉稳而有力:“我在此正式提交《城市基建金融透明度指引》提案。”
满座皆惊。
他没有停顿,紧接着抛出了一个更具颠覆性的建议:“同时,我提议在财政监督体系内,增设‘独立市场预警专员’岗位。该岗位不设审批权,只负责一件事——利用一切公开数据,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风险预警。”
他的话音落下,会场内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明白,这份提案和那个新岗位的设立,几乎就是为“影子评审”模式量身定做的官方认证。
赵砚山终于抬起头,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最后,精准地定格在一位面色铁青的副司长脸上。
那位副市长,正是云港市多项基建项目的直接监管责任人。
“各位,”赵砚山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盖章的权力,而是更多能看得见裂缝的眼睛。”
那位副司长的指节,在桌下捏得发白。
会议结束一小时后,财政部官网发布的新闻稿中,罕见地出现了一句:“……会议强调,应积极探索创新监管模式,充分参考、吸纳优秀的民间研究成果……”
然而,阳光之下,必有阴影的反扑。
反击如期而至,且更加阴狠。
三家最具影响力的主流财经媒体,在同一时间,突然刊发了措辞严厉的评论文章。
文章的核心论点出奇地一致:质疑“影子评审”的程序正义,声称其缺乏法律授权,是一种危险的“舆情审判”,是对现有金融法治体系的公然挑战。
几乎是同一时刻,国内最大的直播平台创始人江野,接到了上级管理部门的电话,措辞模糊却意图明确地要求他“对平台主播参与此类未经许可的社会调查活动,作出合理解释和内部整顿。”
江野是苏明玥团队重要的资金支持者之一,也是报告发布的技术渠道提供方。
这个电话,是精准打击七寸的杀招。
面对巨大的压力,江野的公开回复只有一句,发布在他的个人社交媒体上:“如果真相需要许可,那我就关站。”
十三个字,没有丝毫妥协。
风暴的中心,苏明玥却选择了最出人意料的回应方式。
她没有在媒体上与那些评论文章进行任何辩论,而是迅速召开了线上发布会,宣布启动一个名为“标尺计划”的全新项目。
“标尺计划”的核心内容简单到令人发指:她将团队使用的“情境回溯+多源验证”的全套方法论,封装成一个标准化的数据分析工具包,向全国所有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免费开放使用。
发布会上,面对无数闪烁的摄像头和线上直播间里滚动的质疑弹幕,苏明玥的表情平静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