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民国宗师 > 第七四一章 洪门双刀 王拳范棍

第七四一章 洪门双刀 王拳范棍(1/3)

    南北武林中,各有双刀术传承的门派。

    但其中一些双刀套路,只适合用来招揽弟子,锤炼身体步法。

    若说在双刀术实战打法上造诣最深的,南北武林公认是在岭南地区的几大拳派中。

    后世享誉盛名的咏春八斩刀,传说源自清雍正至乾隆年间(约1720-1790年),是反清组织首领的秘传器械,与天地会即洪门密切相关,由苗显传授‘双太平刀法’给严咏春,后来才慢慢演化为八斩刀体系……

    但这个说法,一直缺乏直接的文献佐证,属于咏春拳门人口口相传的历史……

    在清史正式记载中,岭南双刀术最早出现于鸦片战争(1840年),而1889年印发的《蔡李佛拳谱》中,明确记载了含有十二式破枪术,八式近身缠斗的双刀招法。

    这门双刀法,是第一次有武门将真正的打法刊印在拳书刀谱上,其来自于蝴蝶双刀宗师陈享。

    1839年虎门销烟后,犹大人挑动东印度公司发动了鸦片战争,为了帮助林则徐麾下清军对抗英军刺刀,陈亨根据蔡李佛拳派中的拳术和刀法,研创出这门适于水战的蝴蝶双刀实战技法。

    最初的蝴蝶双刀,设计独特,刀身长度等同前臂(约40-50cm),护手带钩,交叉放置形似蝴蝶,便于隐藏衣袖或长靴中。

    蝴蝶双刀实战技法以‘转腕绞刀’为核心,强调贴身后双刀如蝶翼翻飞,专以双刀交叉格挡和钩锁枪械为主,在进一步突刺破防后,贴身出刀断筋斩颈,专攻咽喉、手筋、肘部等要害的狠厉杀法,在对抗英军的刺刀作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蔡李佛也成为了近代中国,首个将双刀术系统化应用于军事实战的门派。

    至于咏春八斩刀的传说,也有说源自佛山琼花会馆被毁(1858年)后,反清武术家四处流散,使得八斩刀技法始外传民间,关于首部系统文献,出现于1920年代1927年广州的《咏春拳械录》,其手稿中详细记录了八斩刀十二式。

    不过自鸦片战争以后,岭南双刀术再没有出现过在大规模的战场上,偶尔有小规模的械斗,多出于六扇门或是江湖械斗乃至水警剿匪。

    清中晚期,江浙和粤桂等地的水警或水军中,曾配备过制式双护手刀,采纳了蔡李佛的蝴蝶刀,因其刀型较小,方便携带,适合水战中游泳、潜水和突袭等多种作战环境。

    当然,因为是水战,其刀型要相对略窄,比咏春拳派中的蝴蝶刀更为细长尖锐,整体偏向于蝴蝶刀和刺刀的综合体。

    所以,尽管黄飞鸿和林世荣被两艘快船拦住,只要他们趁其不备,快速制服带着三只短枪的湘军后,其余的湘兵即便再多,其手中的兵刃也会因为不适合水战,被师徒两人的护手双刀完克。

    更何况,他们现在要做的,便是挨个搜查,完全不知黄飞鸿师徒已经虎视眈眈,看着王道的策应,随时准备出手。

    自天地会到洪门,从洪门至武门,真正使双刀的高手,无一不是善于隐藏,只在生死一线之际,才会骤然拔刀。

    双刀术的关键,不在于杀伐,而在隐藏和突袭。

    岭南的双刀术,自创立之初,便定位于便于携带,易于隐藏,只可用于实战,不擅表演套路,其被视为刀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因为藏,对手便会大意甚至轻视,如此绝地反击的效果才会最佳,一旦出刀,便意味着绝不留手,甚至有性格狠辣者,会选择将目击者统统杀死。

    在岭南武门中,咏春拳的八斩刀渐渐外传,而蔡李佛和洪门的双刀术仍为秘传,即便是入室弟子,终其一生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师傅乃至门派有一路秘传双刀法。

    这种秘传双刀流,只有继承师傅乃至门派的衣钵弟子,才可能在经历重重考验之后,口口相传……

    且此刀一辈只传一人,法不传六耳。

    “这位老哥,不知是哪一营的?兄弟奉命帮长官做点私活……”

    王道虽出身民义社,可能追随黄兴参与辛亥革命,又受程潜托付藏兵于野,也是正经的湘军军官。

    他先以十几枚银元开路,又在为首的人耳旁说了些湘军内部秘事,顿时就获得了‘头领’的信任……

    “兄弟辛苦,便去一旁等候便是!”

    两人站在船上谈笑风生,在闻听黄、林也是自己人后,便挥挥手免了二人搜身之事。

    然而,就在三人心里微微松了口气,觉得已经蒙混过关时,领头人的身后忽然走过一名老者,有些突兀的低喝了一声……

    “等一等,这两人不能走!”

    王道有些错愕的回头看去,看到一个手持齐眉棍的老者,正目光炯炯的盯着黄、林二人,而其他兵士和几个武门高手闻言,顿时提着兵刃围了上来……

    “老先生,莫不是有什么误会,我们兄弟都是郴州谭人凤舵主的人,按照咱们湘军的划分,也是自家兄弟!”

    “这两人的身如钉铆,身子虽随船起伏,可浮动只到腰膝便止,上身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