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盘跚行走开始,它们就与兄弟姐妹一起锻炼狩猎的技巧。
在摸爬滚打中,在母亲的带领下,在观摩与实战中,这些稚嫩的掠食者逐步学习怎样成为一个狩猎大师,并将这门杀戮的艺术逐步精进至更高的境界。
埋伏、接近——
寻找下风口,避免自己身上的血腥味飘进猎物的鼻子里;
压低身子,使毛发间的花纹与灌木野草相交融,让猎物难以察觉自己的影踪;
减慢脚步,用柔软的肉垫接触地面,使得脚步声微乎其微,蒙蔽猎物的听力;
一步接一步,直到猎物进入攻击范围,再突然暴起,给予雷霆一击。
整个过程容不得失误。
猎物并非傻站在原地的木桩,它们进化出了敏锐的听觉,超常的嗅觉和极强的奔跑能力,一旦被它们发觉,此前的所有努力都将毁于一旦。
……
雄性锯齿虎并不是经验足够丰富的猎手,实际上它刚刚脱离族群不久。
像其它同类一样,它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然后顺应本能,为繁衍下一代疲于奔命。
作为一头年轻的雄性锯齿虎,它必须肩负起照料整个家庭的责任——
锯齿虎不同于东北虎,往往成群生活。
更新世时期的巨兽远非现代食草动物可以比拟,它们体型硕大,浓密的毛发下有着厚厚的脂肪储备,庞大的脏器充满营养,掠食者每成功完成一次狩猎都能获得丰厚的奖励,足以弥补它们的消耗。
充沛的食物来源决定了锯齿虎的生存策略——
只要收益足够,它们甘愿冒险挑战更强悍的动物。
当然,收益总与风险相伴。
年轻的锯齿虎和它的小家庭按理来说是不该打大地懒主意的,这种巨型猎物很是棘手,即使没有尖牙利齿,靠体重也能让锯齿虎吃个大亏。
但年轻掠食者骨子里以小搏大的血液仍然温热,见到未成年大地懒的那一刻,雄性锯齿虎便决定做这单“买卖”,为了满足它的口腹之欲,也为了嗷嗷待哺的新成员。
作为“一家之主”,雄性锯齿虎既然定下了决策,便身先士卒,率先出击。
……
伴着一声雄浑的虎吼,雄性锯齿虎冲出灌木直奔小大地懒。
锯齿虎家族成员众多,其中既有体型较小的品种,也有平均体重在200公斤以上的“壮汉”。
恰巧,这头雄性锯齿虎就属于一类体型偏大的品种,成年后它的体重足有270公斤。
然而即便如此,与重达4吨的大地懒相比,它还是显得格外娇小可人。
在南美洲,小大地懒几乎没遭遇过其它生物的主动袭击,它的父母把它保护得很好。
面对直奔自己的锯齿虎,小大地懒表现得分外惊慌,它赶忙调整姿态,从直立变为四足着地,一边“吽吽”地叫着一边奔向自己的母亲。
别看它的体型比锯齿虎还要大上一圈,但小家伙毕竟涉世未深,对自己的战斗力没有明确认知,胆量也很小。
幼崽的叫声,突然出现的三头锯齿虎使河岸边的气氛变得紧张。
雌大地懒不再采食嫩叶,调转方向一边往小大地懒身边跑,一边用浑厚的低吼警告三只“小猫”。
而雄锯齿虎的冲刺速度却未因雌大地懒的警告有半分减缓。
它很清楚,一旦小大地懒跑回其母亲身边,成功的希望就会大大减小。
若那头雄性成年大地懒再与其家庭成员汇合,那它就基本丧失了所有杀死小大地懒的希望。
……
雄锯齿虎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
它之所以力求速战速决,除了狩猎成功的收获足够丰厚外,也因为锯齿虎是一类专攻大型动物的掠食者。
猎杀猛犸象时,它们会在象群附近悄然潜伏,等幼象脱离成年猛犸的看管后立即群起而攻之,利用特化的长牙迅速杀死幼象,然后或是逃窜或是齐心协力共同拖动幼象尸体离去。
它们的身材很粗壮,力量很强,三四头成年锯齿虎只需要短短几分钟就能把沉重的幼象拖出数百米。
族群中的成员被猎杀,必定会激怒猛犸。
有时它们会愤怒地攻击锯齿虎,看住死去的幼象尸体,阻止锯齿虎食用。
但象群总要迁徙,它们顶多只能看住锯齿虎一天两天,时间久了还是老样子,它们追不上可恶的锯齿虎,只能眼睁睁看着得逞的掠食者享用战利品。
……
雄性锯齿虎并没有猎杀大地懒的经验,它天真地认为大地懒和猛犸一样笨拙,且攻击能力更低——
猛犸长着一对巨大的象牙,而大地懒一眼望上去根本没有任何“武器”,这也是它敢于继续冲锋,甚至靠近雌性大地懒的根源。
两头雌锯齿虎配合着它,左右虚晃,吸引雌大地懒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