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只有三架,可一寸长一寸强,若是在海上遭遇,这几台举着超长炮管的家伙必定会给敌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甲板之下,船舱左右两侧排着12架短管炮。
当两艘船的距离缩短到一定程度,钢骨号便会敞开预留的发射口,亮出漆黑的炮管,向敌舰倾泻炮弹。
短管炮的射程和精准度均比不上长管重炮,但它胜在数量多,装填速度快,且射程和精准度同样遥遥领先于同时期的火炮,当六门短管炮同时开火,完全可以实现对任意一艘武装商船的火力压制。
至于臼炮,也就是早期的榴弹炮,则作为多用途火炮使用——
船上共有四台臼炮,它们底部装有轱辘,可以通过拖拽灵活地往来于甲板和船舱。
臼炮的射程优于短管炮落后于长管炮,能弥补钢骨号中距离火力的不足。
它能根据需要使用实心弹、链弹、或是爆炸弹和燃烧弹,其中尤属燃烧弹和爆炸弹杀伤力最强。
这两种可以引起火灾的炮弹还是首次出现在17世纪的海战中,面对纯木质帆船,它们简直就是来自地狱的使者。
可惜的是,由于制造爆炸弹和燃烧弹的原料TT数量有限,加上弹壳制造殊为不易,又要确保引信的安全性,这两种炮弹的数量并没有很多。
水手们训练时,也不允许使用这两种炮弹训练,只能先用造价相对低廉的实心弹练练准度和手感。
爆炸弹和燃烧弹是范围伤害,实战时无需精准打击敌舰的某一部位,只需让炮弹落到敌人船体上就能达成目的。
当然,使用引信的炮弹在各个方面的参数必然是与实心弹不同的。
若非“家境贫寒”掏不出太多特殊炮弹,陈舟是不可能这样抠门,不给水手们练习机会的。
……
安装火炮当日,天气阴郁。
用塑料布盖住的崭新火炮及装在木箱中的炮弹沿着跳板,一批批送上它们的新家。
甲板上,一部分水手正卖力地拖拽搬运沉重的火炮,然而跳板不够宽阔,大多数人都帮不上忙,只能笔直地站在船舷上,既兴奋又紧张地注视着武器的安装。
这样紧要的事,就连陈舟这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首领也罕见地亲自亮相。
尽管从前体能训练和学习专业课程时没少见到首领,但自从登船后,水手们已经许久未见陈舟了。
他们不知道首领对他们近来的训练表现是否满意,干活的纷纷埋头苦干,使足了力气。
站在船舷边上的个个挺直腰杆,努力睁大眼睛,即使天色昏暗,身体被雨水淋湿,也不能浇灭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劲儿。
……
火炮从清晨开始运输安装,一直到下午才全部送到钢骨号上,并摆放安装到预定位置。
作为这艘战舰的船长,星期日热情地招待了陈舟,并带着他观摩了水手们居住的地方,向他介绍了水手们平日里在船上是怎样生活的。
与鲁滨逊待过的那艘船不同,钢骨号作为一艘以交战为主的战舰,在设计之初便为水手们创造了尽可能良好的生活环境。
水手们有四人同居的小宿舍,宿舍内放置着固定在地面上的上下层双人床,其中还有用于存放个人衣物的储物柜和小书桌。
钢骨号船体内部使用了大量金属材料用于防火,因此船上对油灯的管控并不像同时代的其它船只那样严格。
晚上回到卧室休息时,船员完全可以点亮油灯,下盘棋或是聊聊天,在昏黄的灯光中度过属于自己的短暂时光。
除油灯外,钢骨号还拥有两块光伏板,一块储能电池。
通过预留的线路,这块储能电池可以在紧急状态下开启LED灯,为钢骨号的船舱提供分外明亮的光。
即便在风暴肆虐的漆黑夜晚,使用电能的强光灯都能保证水手们清晰地看到船舱内的每一处细节,这能为船员带来一种别样的安全感。
钢骨号设计带给船员们的便利不仅体现在休息室。
远洋时,饮食也是不得不提的重要一环。
钢骨号内部有独立的餐厅,餐厅中固定着长桌长椅,安置着存放餐具的金属柜。
蓄水室内经过过滤的淡水通过管道输送到锅炉中,部分加热,部分流通到厨房和餐厅,船员们吃完饭后可使用热水清洗餐具,对餐具进行消毒。
当然,如果想要饮用热水,他们也可以从餐厅的水龙头或是厨房中接取。
从锅炉中加热至沸腾的淡水中无法滋生霉菌,可以保证船员在漫长的海上生活中能够一直饮用安全无害的水,维持他们的身体健康。
陈舟不反对饮酒,但他不赞同醉酒行船。
17世纪的木质船只无法随时随地在船上烧开水,那时的欧洲人也不懂得饮用开水的重要性,因此船上的水手经常患上各种疾病,轻则身体不适,重则危及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