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暗刃如锋 > 第281章 沪上战事(十二)

第281章 沪上战事(十二)(1/2)

    尽管宋志等人忙碌于各种针对倭寇的行动之中,尽管类似的抗战组织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尽管华夏军队进行着殊死的抵抗,但倭寇的再一次大规模增兵,还是扭转了淞沪会战的局面。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进入关键阶段,倭寇为打破僵局实施了第三次大规模增兵。

    10月20日,倭寇统帅部从华北和倭国国内抽调第6、第18、第114师团组成第10军,由柳川平助指挥,计划于11月初在杭州湾登陆?。

    11月2日,该军在朝鲜济州岛集结,11月4日由155艘舰船护航进入杭州湾金山海域?。

    11月5日拂晓,倭寇第10军10万余人趁大雾涨潮登陆金山卫。

    当时华夏守军因主力被调往浦东,仅剩两个步兵连及少量地方武装防守,防线迅速崩溃?。

    倭寇登陆后向嘉定、吴江等地推进,企图与北线倭寇军队形成合围?。

    此次登陆直接威胁沪上华夏军队南翼,导致常校长被迫于11月9日下令撤退。

    11月12日沪上沦陷。登陆过程中,倭寇在金山卫屠杀千余名平民,制造了惨案?。

    此次增兵是淞沪会战转折点,倭寇累计投入兵力达30万,而中国军队以70余万兵力顽强抵抗近三个月?。

    淞沪会战对于此时的华夏有这着全方位的影响。

    在军事上,淞沪会战粉碎日军速胜计划?。持续三个月的战斗使倭寇伤亡超6万人,彻底打破其"三个月灭亡华夏"的狂妄企图?。

    ?改变了日军进攻轴线?,迫使倭寇主力从华北平汉线转向长江流域,形成由东向西的"逆势"进攻态势,为持久抗战创造地理条件?。

    ?虽最终撤退演变为溃败,但为国民政府指挥中枢西迁及工业内迁赢得时间?。

    在经济上,实现了部分传略转移。

    ?如工业内迁?,400余家沿海工厂、10万吨设备转移至川湘陕等地,金陵兵工厂等12家军工厂完成迁移并恢复生产,奠定战时工业基础?。

    ?但经济命脉也受损?。沪上失守使华夏丧失50%进出口能力,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在政治上,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态式。东北军、川军、桂军等各方势力摒弃前嫌共同作战,奠定统一战线基础?。

    ?在国际影响上取得了巨大的提升。面对虚弱不堪的华夏大地,顽强的中华儿女体现了宁死不屈的精神。

    华夏军队的顽强抵抗赢得国际同情,推动1938年与毛熊的《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及2.5亿美元军事援助?。

    同时,淞沪会战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

    ?如金陵防御空虚?,此次华夏军队的溃退,导致国防工事未能有效利用,加速金陵陷落及大屠杀的惨剧?。

    ?最主要的是华夏政府军战力严重损耗?,华夏政府军60%精锐损失,基层军官断层,直接影响后续汉口会战等战役?。

    沪上沦陷后,与宋志有关的机构,沐春公司、养生酒场、奉贤的培训学校及相关人员的家眷,需要撤离。

    也许是因为宋志早就有预料,暗韧、锋刃等组织早就有所准备,但是沪上租界里的华人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

    而整个华夏大地,有着愤起抗战的抵抗力量,也有对华夏未来充满迷茫的失败情绪蔓延。

    跟随宋志多年的人们,没有被失败打倒。因为宋志多年前,就预言了此时的结果,大家也一直在做着准备。

    他们随着宋志的言传身教,越来越佩服自己的先生,也早就深知,淞沪会战虽以失利告终,但也为后续抗战积攒了经验与信念。

    宋志麾下组织早就高效的运转了起来。比如沐春公司将很多工业企业和学校,引入了滇省、川蜀等地沐春的四个生产基地。

    比如暗韧组织主要精力,迅速转移到金陵城和周边,四处释放倭寇准备屠杀华夏首都,以震慑华夏民众。

    利用还在运转的报纸,大肆报道倭寇在东北、华北和沪上地区的残虐的事件,形成了倭寇好杀的人设。

    关键这个人设,倭寇在占领沪上地区以后,不断通过他们的残杀行为,处处证明了这种舆论。

    政府的命令和舆论导向,并不一定影响普通老百姓,但是这种口口相传,其影响深远,超过了大多数的反映。

    金陵地区的民众扶老携幼,开始外逃。这也带动了江浙地区的几个大城市,整体向西南地区迁移。

    此时,金陵的局势愈发危急。倭寇在占领沪上后,正疯狂向金陵推进。

    锋刃小组是宋志手下很尴尬存在的一个组织。他们大多配合暗韧小组的工作,包括在世界各地的走私活动,也是他们在实行安全保护。

    而随着倭寇入侵的不断深入,作为宋志特种作战小队培养的锋刃,成为了这时间段的主力。

    他们一般混入难民队伍,收集着倭寇的情报,同时寻找机会打击敌人。

    他们在江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