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暗刃如锋 > 第271章 沪上战事(二)

第271章 沪上战事(二)(1/2)

    与此同时,倭寇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位于虹口区四川北路2121号(原东江湾路1号),始建于1924年,1935年重建后占地约6130平方米,核心为2200平方米的操场,周边设有办公楼、仓库等军事设施。

    该驻地长期驻扎约3000名海军陆战队员,并配备坦克、舰艇等重型装备,形成以虹口、杨树浦为中心的防御体系。

    高丽民族阵线的金世勋领着六个军事队员,带着两个高卢产M1937榴弹发射器(50毫米),其重量仅3.5公斤(约7斤),是当时最轻的迫击炮之一。

    这是宋志采购时候,给高卢军工留下的“买路钱“,这种轻型迫击炮,固定仰角45°,通过调节炮管底部泄气孔控制射程(70-460米),配备简易瞄具和拉杆击发装置。

    其威力弱于同期其他50毫米迫击炮,但极简结构使其成为轻量化典范。

    宋志采购时候考虑的是,这种武器很适合城市巷战和特种作战,所以购买了一部分后,装备给了暗韧和锋刃各地区负责人,以及四个军事基地正在训练的特种士兵。

    对于坚决抗倭的高丽民族抵抗阵线,宋志也毫不吝啬的将其转卖给了他们,包括春城呈贡山军工厂生产的军械、弹药和药品。

    说到高丽民族抵抗阵线,因为靠着宋志的指点,经济委员崔一鸣也在华夏、东北、倭国等地,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发家大计。

    比如沐春公司的武器装备、药品、烟草、烈酒等,走私到远东地区,非常受远东毛熊的欢迎,换取了大量的皮毛、木材和毛熊其他产品,再回到华夏、倭国等地销售,这也是宋志远东公司经营渠道之一。

    之所以每门M1937榴弹发射器再配备两个人员,炮弹主要有两种,0.9公斤是高爆弹全弹重量,内含120克TNT装药,杀伤半径约15米。

    另一种,0.43公斤为卵形尾翼榴弹重同样装填120克爆炸物,威力接近手榴弹。

    另一个人手拿两把滇产毛瑟驳壳枪,作为掩护力量,而金世勋作为指挥兼具观察手。

    他们选择的是离陆战队陆司令部310米左右的一处废弃住宅,这家主任因爆起的淞沪会战而逃离,而此地离高丽民族抵抗阵线最近的安全点只有50米。

    等到宋志负责袭击的公大纱厂爆炸声传来,金世勋也下达了攻击命令。

    独特的炮击声音,还是引起了防卫的巡逻士兵注意。

    尽管他们位于虹口区内的袭击行为,两门M1937榴弹发射器也只分别发射了三枚高爆弹,但其特殊的弹道还是引来了巡逻士兵。

    造成了掩护士兵一死一伤的结果,但毕竟袭击了此时倭寇最关键的指挥机关,炸死了两人、炸伤了五人的结果,但必定是引起了一定的恐慌,恐怕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效果。

    这也是宋志同意了高丽民族抵抗阵线的袭击计划,此次袭击计划还同时袭击了汇山码头和倭寇海军俱乐部。

    汇山码头是倭国邮船株式会社收购和改建的混凝土码头,8月初倭寇秘密运输大量武器弹药至驻地,将粮食等物资储存于码头的库房。

    也正是8月13日凌晨,倭寇以驻地预设阵地为依托,向淞沪铁路天通庵站至横滨路的华夏守军发起挑衅性射击,随后在坦克掩护下沿宝山路进攻,最终引爆地二次淞沪会战。

    此次高丽民族抵抗阵线的袭击计划是,前期有组织内一名人员,以倭国人身份潜入码头,成为一名库房保管。

    情报委员安兴志安排其采用自杀袭击的方式,将附近的一座弹药库房引爆,并引起附近区域库房的连锁爆炸,这是这次袭击行动给倭寇造成一系列行动中最大的损失。

    海军俱乐部离陆战队陆令部不远,当陆战队陆令部遇袭后的次日,在海军俱乐部潜伏的另一个以侍者身份潜伏的组织人员,有一次给与海军官兵们沉重打击。

    一枚大约500克的炸弹发生爆炸,造成了正在进行轮换休息的海军舰艇军官损失重大,死五人,重伤六人,轻伤十一人,造成了倭国第三舰队,对沪上进攻能力一定的影响。

    这一系列袭击事件,造成了倭国方面的恐慌。因为倭寇抵抗的主力就是倭国海军陆战队,加上第三舰队的海军官兵,总计不过5000人左右。主要面对的是租界外部的华夏军队。

    未曾想遇到了虹口区内的袭击,很明显的说明,虹口区内存在着抵抗组织,因此无兵可派的倭寇,只能将此任务交给居留民团的武装,而高丽民族抵抗组织的潜伏人员,穿倭衣、说倭语、吃倭餐,在就通过石川三郎完善了户籍,居民留团毫无办法。

    这更引起了高丽民族抵抗组织人员的积极性,使得虹口区的治安状况急转直下,人人自危。

    井上口这个混蛋,之所以能坐上警长职位,还真是有点机智。

    他想出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报告了给租界工部局和居留民团。

    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各小区内由自身居民组成自卫队镇守,除非海军司令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