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暗刃如锋 > 第268章 抗战爆发

第268章 抗战爆发(1/2)

    尽管有了宋志这只小蝴蝶,但是历史的惯性,依然靠着强硬的运转,向前奔腾,“七七事变“还是爆发了。

    1937年7月7日夜晚,燕京西南卢沟桥地区的宁静被枪声打破。

    驻丰台倭军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以攻取卢沟桥为假想目标的军事演习,这是倭军惯常的挑衅行为。

    当晚22时40分左右,宛平城东北方向(距龙王庙约1500米)的倭军演习区域突然响起一阵枪声。

    倭军随即声称一名叫志村菊次郎的士兵在演习中"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

    华夏驻军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团长吉星文严词拒绝了倭军的无理要求。

    为防止事态扩大,时任第29军副军长兼燕京市长的秦德纯与倭方商定双方派员前往调查,但同时指示守军:"即以宛平城与卢沟桥为吾军坟墓",表达了誓死抵抗的决心。

    实际上,在双方开始谈判前半小时,那名"失踪"的倭国士兵已经归队,但倭军仍坚持要进入宛平城。

    7月8日凌晨4时50分,倭军悍然向宛平县城发起攻击,强占宛平东北沙岗,打响了攻城第一枪。

    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华夏军队在219团第3营营长金振中指挥下奋起还击。

    同一天内,倭军连续进攻宛平城三次,均遭华夏守军英勇抵抗。

    没有子弹了,华夏士兵就抡起大刀与倭军展开肉搏战,守卫桥头阵地的两个排80余名华夏守军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7月11日起,倭军开始用大炮轰击宛平城及其附近地区,战事扩大到八宝山、长辛店、廊坊、杨村等处,并出动飞机进行侦察扫射。

    7月28日,倭军向驻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华夏第29军发起总攻,经过5个多小时激战,华夏守军伤亡2000余人,燕京最终沦陷。

    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

    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7月8日),红党即向全国发出通电,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通电号召"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倭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顾忌",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7月14日,周秦林伯渠等红党代表向常校长递交了《红党为公布两党合作宣言》,提出了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权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主张,并重申了红党此前提出的四项保证。

    红党方面明确表示:"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蓝党政府方面,常校长仍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7月17日,常校长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显示出态度上的转变

    随着倭军7月底攻占燕京、津门,8月13日又进攻沪上,战火直接威胁蓝党政府统治的核心区域,常校长终于放弃媾和幻想,决心全面抗战。

    9月22日,蓝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红党为公布两党合作宣言》;次日,常校长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红党的合法地位。

    至此,以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战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红党军队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而倭国按照早就制定的计划,事变以后,迅速向华北增兵,其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在7月8日凌晨谈判进行时,就已经在津门下达了进攻命令。

    倭国内阁中的强硬派欣喜若狂,认为这是彻底解决"华夏问题"的良机,主张借机派遣重兵,迅速粉碎华夏人民的抗战意志。

    倭国凭借其军事优势狂妄叫嚣要在三个月内"灭亡华夏"。

    倭军在华北的军事行动迅速升级,7月底占领京津后,8月又挑起第二次淞沪会战,将战火扩大到华东地区。

    国际社会对七七事变的反应复杂而多元,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国自身利益的影响。

    作为当时国际秩序维护者的国际联盟(国联)表现令人失望。

    国联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曾组织调查团,但行动迟缓,当调查团最终抵达奉天时,倭国已经在东北扶植起伪满洲国政权。

    面对倭国的侵略行径,国联既未采取军事行动,也未实施有效制裁,这种不作为实际上纵容了倭国的侵略野心。

    1937年7月7日爆发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是倭国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

    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华倭两国的命运,也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此时的沪上,蓝党政府军的两个师已经以保安团名义,进入了沪上。

    蓝党军事委员会紧急开始整军,向华北和沪上派出了增援军队,与前世不同的是,派出的援军,更加重视营连级火力,同时淞沪地区的防御措施,也相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