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12月18日,常校长批准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由二十九军宋军长任委员长,王各敏担任委员。
该委员会成为倭国渗透华北的重要工具,王各敏在其中负责财政事务。
1936年7月,冀察政务委员会设立经济委员会,王各敏接替萧振瀛担任主席,全面掌控财政大权。
但不到三个月,他因感到处处受倭国掣肘,以“得不到倭国谅解”为由辞职,随后避居沪上。
这一举动反映了他与倭国既合作又矛盾的复杂关系。
王各敏在此期间表现出明显的亲日倾向。作为对日妥协派代表,他主张通过经济合作缓和与倭国的冲突,实际上为倭国经济侵略华北提供了便利。
1937年成立伪临时政府,成为着名的大汉奸。
身为华夏最后一个王朝的举人,今年已经五十岁的王克敏,有一妻两妾,八个孩子,其中有六个女儿。
别看家庭挺幸福的,但是他确实一个官场的混子,是一个利己主义者。
看他的穿着就能看出其性格的圆滑。王朝时候,严格要求自己,长袍马褂随身。民国时期,常常以中山装示人,而现在又以西装体现自己的进步。
近五十岁的王各敏,佩戴圆框眼镜,;脸型深陷,西装革履,文质彬彬,见人三分笑,给人深不可测的感觉。
王各敏宅邸位于西城官僚聚居区,附近是教育街、石驸马大街等,各宅邸前的门墩石雕“狮子滚绣球”,证明着自明王朝以来都是官僚居住的区域。
其宅邸为多进四合院组合,遵循清代官宅“一品十四间”的等级标准。
主院设五间九架正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南侧倒座房为会客与幕僚办公区。
大门位于东南巽位,采用广亮大门形制,门楣饰砖雕“福寿”纹样,体现官僚宅邸的威仪。
外围筑高墙无窗,内设双重影壁(大门外“一字影壁”与垂花门内“独立影壁”),既符合传统风水“藏气”之说,也满足政要安保需求。夜间由护院巡逻,大门紧闭后形成封闭空间。
庭院中植石榴树与葡萄架,设青花瓷鱼缸。王克敏常于正房前廊会客,藤椅茶几摆放龙井茶具,而厢房内电报机与文件柜暗示其处理华北自治事务的深夜办公场景。
仆从穿梭于游廊间,手持铜盘运送冰镇酸梅汤以消暑。
正房明间悬挂山水中堂,配红木太师椅,书房悬挂"忠孝传家"字画,书房藏有线装《资治通鉴》与倭文政治书籍,而耳房内陈列西洋座钟、留声机。
留声机中播放着倭国着名音乐人伊福部招创作的《倭国狂想曲》,倭文、倭曲、西洋座钟和留声机,与建筑风格和家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看着书房悬挂"忠孝传家"字画,宋志无比的不舒服。
书房里的密格子里,不仅有王家存储的银行支票、房产契书、妻书和一些散落的大洋、首饰之物,宋志还发现了华文书写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筹备议案、名单,还有倭文书写的来往信件。
王各敏严格说起来,还是属于华夏政府华北高层,宋志的制裁需要考虑政治后果,无奈的只能将所有财物、契书与倭文书信拿走,留下一份警告书信而走。
宋志还想收拾一下,汉奸组织“正谊社”的白坚武。
这个汉奸1935年6月,白坚武策划“丰台暴动”,失败后逃往伪满洲国,现在不在燕京。
只能等着年底时候,他回燕京任伪冀察政务委员会参议时候,可以让暗韧燕京小组除掉他。
这个汉奸还曾与倭国特务何庭流、军阀吴佩孚等关系密切,还曾曾经与李大钊同校,共同创建等人的交往。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公开加入汪精卫伪政权,担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协助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镇压抗日力量。
参与制定《华北防共协定》,配合日军掠夺资源,并主导多起对抗日志士的屠杀。1940年更主持组建伪"华北新民会",推行奴化教育。
虽然1945年被以“汉奸罪”镇压,但宋志不想这种败类,存活到全面抗战爆发之时。
齐元作为未来华北伪政权核心人物,在军事上,先后成为伪治安部长、华北绥靖军总司令负责组建伪军配合倭军行动。
他利用北洋军阀时期军事经验,将伪军扩编至近40个团,直接参与镇压抗倭力量。
还成立军校,军校培养叛国军官:仿效黄埔军校模式创办伪军校,亲自教授"效忠倭军镇压百姓"等课程,累计培养3000余名伪军官供倭寇驱使,杀害华北同胞无数。
出卖国土资源,以"治安强化"为名,将华北大片土地及矿产资源移交倭寇,并强制征粮供给倭军。
1938年曾访倭国"示好",赠诗倭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