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显示,日本在被护国军封锁以及盟军一系列打击之下,国内早已是千疮百孔。海运线被盟军无情切断,潜艇战如幽灵般在深海中肆虐,一艘艘满载物资的日本商船在海底折戟沉沙;空中布雷行动更是让日本的海运陷入了绝境,港口附近的海域布满了致命的水雷,仿佛一片死亡之海。石油、粮食、工业原料严重短缺,曾经机器轰鸣的工厂如今大多停工,浓烟不再从烟囱中升起,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军工生产也锐减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曾经强大的军工体系如今摇摇欲坠。
黑市在日本国内泛滥成灾,民众为了生存不得不以物易物。营养不良如同阴影般笼罩着每一个人,城市居民日均热量摄入不足 1500 卡路里,瘦骨嶙峋的人们在街头巷尾徘徊,眼神中满是绝望与无助。
空袭给日本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轰炸不仅摧毁了大量的基础设施,还导致无数平民伤亡。全国约 40%的房屋在轰炸中被夷为平地,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满目疮痍,宛如一片废墟。约 100 万人直接死于空袭,无数家庭支离破碎。铁路、港口瘫痪,物资运输中断,饥荒和疾病如同恶魔般迅速蔓延开来,所到之处,皆是痛苦的呻吟和绝望的哭泣。
社会秩序也陷入了极度的动荡之中。民众对战争胜利的信心彻底崩溃,逃亡、自杀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军人和平民开始质疑政府继续战争的决策,在他们心中,战争的阴霾已经遮蔽了未来的希望。原材料短缺让日本的军工生产雪上加霜,铁矿石、铜、石油进口被盟军切断,武器生产只能依赖库存和替代材料。竹制枪托、木制炮架出现在了原本应该由金属打造的武器装备上,轻武器生产简化工艺,部分枪支因零件不匹配无法正常使用,成为了战场上的笑话。
军工产能的萎缩更是让日本军方焦头烂额。日本主要兵工厂如横须贺、吴港等遭轰炸损毁,曾经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不复存在。工人被征召参军,留在工厂里的工人寥寥无几,产能降至战时的 10% - 20%。新兵素质低下成为了日军面临的又一难题,征召的“国民兵”多为学生和农民,他们缺乏基础训练,部分仅接受数周军事教育即被派往前线。这些年轻的士兵们,在战场上茫然失措,面对敌人的炮火,恐惧写满了他们的脸庞。
联合舰队等精锐部队在之前的战斗中消耗殆尽,如今替代兵力多为“特设镇守府”临时拼凑的杂牌军。这些士兵们彼此之间缺乏默契,战斗意志也参差不齐。精神控制与洗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着“玉碎”的信念,但在残酷的实际战场中,溃逃、投降现象却逐渐增多。战争末期,日军内部出现“消极避战”情绪,部分部队甚至拒绝执行自杀式命令,曾经那支疯狂的军队,如今已如强弩之末。
王小天放下手中的情报,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日本的现状,也明白当前的战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一番权衡,他终于做出了决定。
“传我命令,调回林羽,让他加入中东战场。日本那边,留少量军队牵制就好。海军继续封锁日本,切断他们一切可能的物资补给线;空军也不能松懈,持续轰炸,让日本彻底陷入绝境。”王小天目光坚定地说道,他的声音在作战室里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是!”参谋们齐声应道,迅速开始传达命令。
林羽离开后,日本就如同被命运抛弃的孤舟,在狂风巨浪中摇摇欲坠,而护国军的持续施压以及国际形势的步步紧逼,让这个国家在绝望的深渊中越陷越深。
日本政府在穷途末路之际,孤注一掷地启动了“本土决战计划”。广播里日夜不停地宣扬着保卫国家的口号,政府动员全国的力量,试图凝聚起民众最后的斗志,准备迎接盟军的最后进攻。街道上贴满了征兵告示,军方挨家挨户地劝说年轻人入伍。然而,此时的日本民众早已被战争折磨得疲惫不堪,对政府的这一系列举动,只是冷漠地观望,响应者寥寥无几。
日本的经济已经彻底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工厂里,机器早已停止轰鸣,只剩下锈迹斑斑的设备和堆积如山的废料。农田里,杂草丛生,曾经肥沃的土地如今荒废不堪。物资匮乏到了极点,黑市交易泛滥成灾。政府发行的“军票”如同废纸一般,毫无价值。民众为了生存,不得不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在一些阴暗的角落里,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道德和伦理在饥饿与绝望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社会秩序已经完全失控。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彻底丧失,逃亡、自杀现象屡见不鲜。城市的街道上弥漫着一股死亡的气息,人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迷茫。部分军人和平民开始质疑政府继续战争的决策,反战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出现。他们秘密散发反战传单,呼吁和平。警察和军队在维持秩序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内部也开始出现分裂。一些士兵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