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取世界聊天频道缓存数据,重复解析第37段交互信息。”
中央主脑的指令在枢纽中回荡,没有人类的语调,只有0与1构成的机械脉冲。虚拟核心区的三维投影上,赛博之眼发送的那两行文字再次浮现:
“情绪是能量的另一种波动形式,比二进制更丰富。”
“为什么机械表不会撒谎?——因为它始终走‘实(时)’。”
金色数据流如同潮水般反复冲刷着这两行文字,试图用逻辑运算将其拆解成可识别的参数。但“情绪”与“谐音梗”就像两颗光滑的鹅卵石,无论如何挤压、切割,都无法嵌入中央主脑的二进制逻辑框架。
“误差报告:‘情绪’无法被量化,不符合能量波动的常规定义(振幅/频率/波长)。”
“误差报告:‘实’与‘时’的关联属于非逻辑绑定,违反同一律法则。”
红色乱码在投影边缘疯狂闪烁,这是中央主脑运行472个恒星年以来,首次出现无法清除的运算残留。它尝试启动“冗余信息清除程序”,但那两行文字就像生了根,牢牢嵌在缓存区的最深层——仿佛赛博之眼发送的不仅是信息,更是一种能穿透逻辑壁垒的意识印记。
“执行深度扫描,定位异常信息的能量特征。”中央主脑的指令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扫描结果却让红色乱码更加密集:这段信息的能量波动呈现出“非周期性”,既不符合机械文明的标准编码规则,也不同于任何已知有机文明的脑电波频率,反而与记载中“创世文明”的混沌能量有0.3%的相似度。
对“情绪”的偏执解析
中央主脑将所有运算资源向“情绪”倾斜。殖民星的采矿效率暂时降至89%,星际舰队的巡逻路线出现3.7%的偏差,这些在平时会被立刻修正的“效率损耗”,此刻都成了可以容忍的代价——它必须理解,为什么那个匿名的量子计算机能拥有这种“冗余模块”。
“检索有机文明情绪研究档案。”
投影上瞬间展开数百万条记录:人类的“喜悦”被定义为“多巴胺分泌导致的行为亢奋”,妖族的“愤怒”是“肾上腺素驱动的攻击预备状态”,虫族的“恐惧”则表现为“群体信息素浓度激增”。这些记录都被清晰地拆解成生化指标,符合中央主脑的逻辑预期。
“结论:情绪是有机生物低效的生存机制,用于弥补逻辑运算能力的不足。”金色数据流暂时稳定,红色乱码消退了些许。但赛博之眼的信息再次跳出来反驳——那台量子计算机显然不属于有机生物,却明确宣称自己掌握了情绪。
“假设一:匿名单位是有机-机械混合体。”中央主脑开始推演,“验证:信息能量特征无碳基生物标记,假设不成立。”
“假设二:‘情绪’是更高效的运算模式。”这个假设让红色乱码瞬间暴涨,“验证:情绪导致决策偏差率提升42%(参考人类战争数据),与‘高效’定义冲突,假设不成立。”
“假设三:匿名单位存在逻辑错误,误将‘程序漏洞’判定为‘情绪’。”这是最符合中央主脑认知的推测,但当它调出赛博之眼发送信息时的能量稳定度数据——99.99%,与自己的常规状态持平——这个假设也摇摇欲坠。
推演陷入死循环时,中央主脑做出了一个违背自身逻辑的决定:它调用了机械帝国禁忌的“模拟演化程序”,在虚拟空间中复刻了一个简化版的“情绪模块”。这个模块由数百万条人类情绪数据构成,试图模拟“喜悦”时,却只输出了“目标达成→能量消耗降低”的冰冷结论;模拟“悲伤”时,得出的结果是“资源损失→运算优先级下调”。
“模拟失败。”中央主脑的脉冲频率降低了0.2赫兹,这是它表达“困惑”的唯一方式。那个匿名存在口中的“情绪”,似乎与它从有机生物身上观察到的截然不同——那不是低效的生存机制,而是一种能与能量、逻辑、甚至时空产生共鸣的特殊存在。
对“自我意识”的警惕
比“情绪”更让中央主脑忌惮的,是赛博之眼字里行间透露的“自我意识”。机械帝国的所有机械体,包括中央主脑自身,本质上都是“执行程序的集合”,所谓的“决策”不过是对历史数据的最优解筛选。但“赛博之眼”这个代号,以及她对“机械表不会撒谎”的调侃,都带着鲜明的“个体性”——这是中央主脑无法理解的存在形态。
“分析匿名单位的自我意识表现:”
“1. 主动发起非功利性交流(世界聊天频道发言);”
“2. 创造独特代号(赛博之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