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宋朝的脊梁 > 第227章 兵临灵州

第227章 兵临灵州(1/2)

    靖康六年五月中旬,秦岭北麓的风裹挟着黄土高原的粗粝,抽打在潼关的千年城堞上。

    当“泰山—甲型”蒸汽牵引车巨大的明轮,裹挟着碎石与黑烟,沉重地碾过这“天下咽喉”最后的石质拱门时,整个关城都在它的怒吼与震颤中呻吟!

    车头那对“天工院”特制水晶气死风灯,如同洪荒巨兽的独眼,穿透关城内弥漫的灰黄色尘埃与蒸汽,刺向关西那片更加苍茫辽阔的秦风大地!

    罗江站在领头的驾驶舱里,赤膊的古铜色上身布满煤灰汗渍,滚烫的蒸汽阀门在他手中发出不堪重负的嘶鸣。

    他眼中没有征服天险的得意,只有野兽般的警惕与专注。

    “减速!关内隘道狭窄!各车距拉至二十丈!哨卫上弦!紧盯两侧山梁!”

    他的吼声在钢铁巨兽的腹腔内回荡。

    潼关过后,便是大宋真正的西疆前线,党项骑兵游弋如风,专断粮道!即便有这钢铁巨兽,也不能掉以轻心!

    车队中部那辆特制车厢内,白玉娘放下手中冰冷的玉算盘。

    潼关特有的、混合着铁锈、硝石与黄土的味道,取代了中原腹地的艾草糯香,透过车壁缝隙顽强地钻进来。

    车身的每一次剧烈颠簸都让她精心盘起的发髻微颤,但那眼神却如寒潭般沉静。

    车帘掀开,她看到关城内戍卒惊异而敬畏的眼神,看到远处凤翔府方向连绵起伏的军营轮廓,甚至隐约听到战马嘶鸣。

    这里,已是老种相公(种师道)的秦风路防区,粮道安全的最后重担,即将从漕运商团肩头,移交到西军百战老卒的刀锋之下。

    “夫人,”管事压低声音,“已至潼关西驿。探马来报,凤翔府种帅遣其子种谔将军率两千精骑前来接应!”

    白玉娘微微颔首,指尖划过一张盖满火漆印记的交接文书:“将所有‘铁鳞卫’名册、车辆载重详单、沿途损耗签押,悉数备齐。粮草军械,一粒米,一桶火药都需种帅麾下兵马点验签收!交割完毕,我商团…即刻东返!”

    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一种商贾特有的、在权力交接点上的极致谨慎。

    泼天富贵背后,是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的刀尖之舞。

    她深知,在这里,罗家漕帮的商队必须立刻退场,把舞台彻底让给帝国的战争机器。

    京兆府(西安) 的晨雾尚未散尽。

    西军大营内,肃杀之气凝如实质。

    岳飞一身未着甲胄的藏青常服,伫立于巨大的沙盘前。

    沙盘之上,秦陇山川褶皱与通向灵州的黑水河谷路径清晰如刻。

    他身后,亲兵统领王贵捧着一只巨大的麻布袋,解开扎口。

    一股浓烈的、混合着炒麦、豆粉、腌肉、油脂与盐的厚重气息猛地弥漫开来!

    “大帅,按枢密院天工院新方赶制的‘七日急行军饼’,已成!”

    王贵抓起一块巴掌大小、寸许厚、黑褐色、坚硬如石的饼块,“此饼以秦陇精麦、粟米、杂豆炒熟磨粉,兑入牛羊油脂、细盐、肉松(肉糜干粉),再压入枣泥(增甜耐饥),最后经炭火烘烤透干!

    遇水可煮成糊羹,无水下咽亦不易伤喉。

    一斤此饼,可抵兵卒一日所需之力!

    每人配发七斤,足支七日狂奔!”

    帐中诸将,如牛皋、张宪、王彦,皆凑近细观嗅闻。

    牛皋捏起一块,用力掰下一角放入口中,如同野兽咀嚼粗糙的石砾,腮帮肌肉贲张,半晌才梗着脖子强行咽下,瓮声瓮气道:“他奶奶的…比干嚼生米强,就是…忒硬!差点崩了老牛的牙!”众将莞尔,气氛略松。

    岳飞捻起一点饼末,放入口中慢慢咀嚼。

    味同嚼蜡,却饱含能量。

    他眼中不见丝毫戏谑:“硬?就是要硬!硬才能让兄弟们在马背上啃得动,在风沙里咽得下!硬…才能追上党项人的快马!硬…才能撑到灵州城下!”

    他目光扫过诸将,陡然锐利如刀锋:“传令!全军换装此种军粮!余者粮秣辎重尽留京兆!留一万人马协防转运!”

    他猛地转身,指向沙盘上西北那个代表着灵州的微缩城垒:“明日卯时!轻骑在前!步卒在后!甩开辎重!以每日两百五十里疾进!五日之内,前锋务必抵近!兵锋直指灵州!李仁孝以为得了几分火器之利,便能重演横山之耻?这次…本帅要看看是他偷去的炮快!还是我大宋儿郎的怒火快!”

    “喏!”帐下声如雷震!

    一种脱离辎重束缚、追求极致速度与突袭的狂野战意,在每一位将领眼中燃烧!

    五月的西北高原,昼夜温差撕扯着大地。

    阳光白亮刺眼时,土路上蒸腾的暑气扭曲视线,甲胄烫如烙铁;

    夜幕降临,寒风又如同浸透冰水的刀子,穿透单薄的征衣。

    岳飞麾下前锋八千精骑(含三千背嵬军),一万六千轻装步卒,如同一道钢铁与血肉铸就的浊流,在茫茫的戈壁与黄土地貌间奔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