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区里的五环灯影
八月十日傍晚,林阳跟着校青协去社区做奥运宣传。刚进小区就看见居委会门口挂着巨大的五环彩灯,每个环都是用废旧轮胎刷漆做的,红色环里还嵌着几个亮着的灯泡,像被点燃的火炬。有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跑过来,手里举着用易拉罐做的迷你火炬:“哥哥!这是跟你小说里学的!”
活动现场支着白色幕布,正在播放奥运比赛录像。林阳负责教孩子们做奥运手工艺品,桌子上摆满了彩色卡纸、废报纸和塑料瓶。有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指着他书包上的五环钥匙扣:“哥哥,你的钥匙扣能借我看看吗?我想照着做个更大的挂在树上。”阳光下,男孩认真描摹五环轮廓的样子,让他想起《夏蝉与火炬》里那个总在课桌上画火炬的配角。
“林阳!快来帮忙!”居委会王阿姨抱着一摞宣传单跑过来,“有个大爷眼睛不好,看不清节目单,你给他念念今天的赛程。”老人坐在轮椅上,手里攥着个布包,听见“男子10米气步枪”时突然坐直了:“这个我知道!我儿子就是射击教练,现在在北京当志愿者呢!”他打开布包,里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每篇关于奥运射击的报道都用红笔勾了边。
暮色渐浓时,社区的五环灯亮了起来。林阳站在彩灯下,看着孩子们举着自制火炬在小路上奔跑,易拉罐碰撞的叮当声和远处电视里的比赛解说混在一起。有个扎马尾的女生跑过来,递给他一张纸条:“这是刚才那个戴眼镜的小男孩让我给你的,他说谢谢哥哥的故事,让他知道奥运离我们这么近。”
纸条上用铅笔歪歪扭扭地画着个火炬,火炬上方写着:“等我长大,要当火炬手,还要写一本像《夏蝉与火炬》一样的书。”林阳把纸条小心折好放进钱包,抬头看见五环灯的红光映在老人的报纸上,也映在孩子们奔跑的身影上,忽然觉得这束光比北京赛场上的聚光灯更暖,因为它正照亮无数个平凡却闪着光的瞬间。
(五)星空下的火炬余温
八月十二日深夜,林阳在编辑部改完最后一版奥运特刊。窗外的校园静得能听见夏蝉的鸣叫,远处体育馆的灯光还亮着,那里正在举办“长师奥运夜”晚会,隐约传来《我和你》的旋律。他收拾东西时,发现桌角多了个纸包,打开是几颗彩色玻璃球,旁边压着张字条:“谢谢林阳哥哥的故事,这是我最喜欢的玻璃球,送给你当火炬的‘火种’。”
回宿舍的路上,他绕道去了奥运纪念林。月光透过树叶洒下来,卡片在风中沙沙作响。他摸出白天收到的纸条,借着手机光读了一遍又一遍,忽然想起表姐李曼说的“火炬模型”,想起食堂阿姨的卤蛋,想起社区老人的报纸,这些片段像玻璃球一样在脑海里滚动,折射出不同的光。
手机震动起来,是李雪的消息:“《夏蝉与火炬》被选入‘全国大学生奥运文学精选集’了!出版社说你的文字里有‘看得见的奥运精神’。”后面跟着出版社的约稿函,标题是“后奥运时代的青春叙事”。他正要回复,另一条消息弹出来,是李曼发来的照片——津南商场的展示柜里,他的小说打印稿旁多了个真正的奥运火炬模型,标签上写着“林阳同款传递火炬”。
林阳靠在纪念林的长椅上,抬头望向星空。北斗七星在夜空中明明灭灭,像极了开幕式上那些脚印烟花的轨迹。他打开《夏蝉与火炬》的文档,新章节的标题栏里打下几个字:《蝉鸣里的五环》。正文开头写道:
“当主角在纪念林捡到那颗遗落的玻璃球时,夏蝉正叫得响亮。他把玻璃球对着月光,看见球心有个细小的气泡,像封存了整个夏天的蝉鸣。远处传来邻居家电视里的奥运解说声,解说员说‘这是一届属于所有人的奥运会’,主角忽然明白,奥运圣火从来不是只在鸟巢燃烧,它早就借着无数个像玻璃球一样的瞬间,在千万人心里扎了根。”
关手机时,屏幕亮起锁屏壁纸——还是那个冬天的雪景,但此刻看起来,雪地上的奥运五环轮廓竟像是用无数颗发光的玻璃球拼成的,每个球里都映着一张笑脸:有表姐在商场的,有食堂阿姨的,有社区孩子的,还有老火炬手眼角带笑的皱纹。
夜风送来远处晚会的尾声,《我和你》的旋律渐渐轻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虫鸣。林阳站起身,发现纪念林的每棵树下都多了些东西:有的埋着玻璃球,有的插着自制火炬,还有的放着写满祝福的卡片。他弯腰捡起一张掉在地上的卡片,上面用稚嫩的笔迹写着:“谢谢奥运,让我知道平凡的日子也能发光。”
走过操场时,他看见跑道上有人用荧光粉重新画了五环,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想起白天社区那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想起编辑部里哗啦作响的报纸,想起北京赛场上那些奋力奔跑的身影,忽然觉得2008年的这个夏天,不是倒计时牌上消失的数字,而是此刻纪念林里沙沙的树叶声,是掌心玻璃球的微凉,是远处永不熄灭的、属于每个人的奥运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