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减速带时,他特意放慢脚步。昨天标注的重点还在脑海里,但此刻更清晰的是脚边突然出现的光斑——那是志愿者悄悄撒在跑道上的玻璃碎片,在阳光下闪闪烁烁,像极了小说里孩子们为火炬手铺就的“星光路”。远处传来文化展示组的快板声,竹板节奏和他的脚步声渐渐重合:“一棒接着一棒跑,青春火炬永不倒……”
(四)纪念林里的老火炬手
在纪念林交接火炬时,林阳看见了那位雅典奥运火炬手。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运动服,手腕上戴着褪色的奥运手环,接过火炬时,手指在祥云纹路上轻轻摩挲:“2004年在雅典,我举的火炬比这个沉三倍,手柄上刻着古希腊文字,传递到我手里时,前一棒是位希腊小姑娘,她跟我说‘火炬要传给有光的人’。”
周围的学生都安静下来。林阳注意到老人背包上挂着个磨损的火炬钥匙扣,和李曼寄来的那款样式相似,只是颜色更旧。“后来我把火炬捐给了学校博物馆,”老人指了指纪念林深处,“但每次看到年轻人举着火炬跑,就觉得那束光从来没灭过。”他忽然转向林阳,“听说你写了本关于奥运的小说?”
“是……只是些校园故事。”林阳有些不好意思。
“故事就是光啊,”老人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像火炬上的纹路,“2001年申奥成功那天,我在教室里给学生放直播,有个学生说‘等我长大,要让全世界看见中国青年的样子’——现在你们举着火炬跑,就是在兑现当年的话。”他抬手指向纪念林的卡片,“你看这些祝福,考研的、找工作的、想当老师的,奥运精神不是只在赛场上,而是藏在每个人认真生活的样子里。”
这时,赵磊举着手机跑过来,屏幕上是李曼发来的视频——津南商场里,表姐穿着红色制服,举着迷你火炬模型对着镜头喊:“林阳!姐这边也在传递呢!你看我们经理特意买了奥运主题气球!”视频背景里,“奥运服务标兵”的横幅下,几个顾客正围着看展示柜里的火炬模型,其中一个大爷的背影很像眼前的老人。
林阳接过下一棒火炬时,感觉重量似乎真的变沉了。不是金属的物理重量,而是某种看不见的东西,像老人说的“光”,像表姐视频里的欢呼,像纪念林卡片上的千言万语,都沉淀在火炬手柄里,随着他跑动的步伐,一下下叩击着掌心。
(五)暮色中的玻璃球与校歌
传递结束时,暮色已漫过操场。林阳坐在纪念林长椅上,手里攥着小女孩送的玻璃罐。夕阳把玻璃球染成琥珀色,有颗蓝色的球在罐底滚来滚去,让他想起小说里主角最后说的:“其实火炬传递的不是火焰,而是当你握着它时,突然相信自己也能发光的瞬间。”
“林阳!”李雪抱着相机跑过来,“校报专访的素材够了!刚才老火炬手说的‘故事就是光’那句话,简直是金句!”她翻开采访本,“对了,你小说评论区炸了,有读者说今天传递时撒玻璃碎片的细节和书里一模一样,还有人问能不能把真实的传递经历写成番外?”
远处传来体育馆的音乐声,是校歌的旋律。林阳站起身,看见跑道上有学生在用荧光粉画奥运五环,手电筒的光束扫过,粉笔画亮起来,像五条流动的星河。赵磊跑过来,手里挥着两根火炬造型的荧光棒:“走!去二食堂!今天的夜宵是奥运五环豆沙包,我给你占了靠窗的位置!”
路过公告栏时,林阳停下脚步。白天的传递照片已经贴出来,最显眼的一张是他跑过图书馆台阶的瞬间,火炬的影子投在墙上,旁边有片爬山虎叶子恰好落在影子的“火焰”位置,像被点燃的绿星。照片下方有行小字:“长春师范大学奥运火炬传递影像记录,2008年7月×日”。
手机在口袋震动,是李曼的消息,附带一张照片:津南商场的展示柜里,摆着他的小说打印稿复印件,旁边放着表姐的“服务标兵”奖状,奖状下方压着张纸条:“我弟弟在长春举火炬,我在天津守着奥运柜台,我们都在自己的跑道上发光呢!”
林阳笑着回复,手指在屏幕上顿了顿,打开《夏蝉与火炬》的文档。新章节的标题栏里,他打下几个字:《纪念林的星光》。正文开头写道:
“当主角把最后一颗玻璃球埋进纪念林时,月光忽然照下来,玻璃球在土里亮起来,像无数颗被点燃的小星星。跟在他身后的孩子们说:‘老师,这是不是奥运圣火的种子?’他蹲下来,摸着树下的泥土说:‘不,这是所有认真生活的人,留给世界的光。’”
关手机时,屏幕亮起锁屏壁纸——还是去年冬天的雪景,只是此刻看起来,雪地上那模糊的奥运五环轮廓,竟像是用无数颗玻璃球拼成的。远处的校歌还在继续,旋律里混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