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阳你可算来了!”李雪转过身,手里扬着一叠打印稿,“刚接到校宣传部通知,咱们周刊被选入‘全国大学生奥运主题网络联展’了!北大、复旦的校内网都会转载咱们的内容!”她指着屏幕上的邮件,“你看,组委会特别提到了《夏蝉与火炬》,说你写的‘校园奥运’题材特别贴合‘全民参与’的主题,让咱们把这篇作为重点推送到联展平台。”
林阳凑过去看,邮件正文里“青春活力”“时代共鸣”几个词被标了加粗。他想起昨晚写到凌晨的章节:主角在操场捡垃圾时,偶然发现被风吹落的奥运宣传页,于是带着同学们把废旧塑料瓶做成“迷你火炬”,在社区小巷里搞了场“儿童火炬传递”。评论区有读者留言:“原来奥运精神可以这么近。”
“所以我打算做一期奥运特刊,”李雪把打印稿塞到他手里,“你看这个策划案——‘80后的奥运视角’专栏就交给你了,首期就写你参与模拟火炬手选拔的经历,再结合《夏蝉与火炬》里的情节,做个‘现实与文学的联动’专题。”她顿了顿,压低声音,“还有个好消息:校报那边想做个‘奥运年里的长师人’专访,第一个就想约你,说你既是学术竞赛获奖者,又是校园文学新星,特别有代表性。”
窗外忽然传来一阵喧闹。林阳走到窗边,只见体育系的王老师正举着喇叭站在广场中央,一群穿五环色T恤的学生抬着一人高的充气火炬从楼下经过,火炬“火焰”部分是亮黄色的气球,在风里摇摇晃晃。人群里有个扎马尾的女生踮脚张望,手腕上戴着红蓝色的奥运手环——那是上周“奥运知识竞赛”的奖品,林阳记得她回答最后一题时,几乎是喊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在青岛举办”。
“对了,你小说评论区炸了!”技术部的小张突然从电脑前转过身,“有个读者说《夏蝉与火炬》里那个用粉笔在操场画奥运五环的情节,跟咱们学校美术系上周的活动一模一样!还有人猜主角原型是不是咱们学校那个报名城市志愿者的学长?”
林阳心里一动。他想起上周在校园论坛看到的帖子:一位大四学长分享城市志愿者培训经历,提到“在社区教老人用健身器材时,突然明白奥运不只是赛场上的事”。他摸出手机打开文档,在最新章节末尾敲下一行字:“当我们把操场的塑胶跑道当作火炬传递的赛道时,奥运就不再只是电视里的五环旗。”
(四)模拟选拔现场的晨光
模拟火炬手选拔第三轮在下午三点开始。林阳提前半小时到了操场,只见跑道边围了不少人,充气火炬被固定在主席台前,旁边摆着写着“模拟火炬传递路线:起点(图书馆)—途经(奥运纪念林)—终点(体育馆)”的展板。体育系的王老师正在给志愿者分发号码牌,阳光把他手里的喇叭照得发亮。
“林阳!这儿呢!”室友赵磊穿着印有校徽的白色T恤跑过来,手里捏着两张粉色号码牌,“我给你抽了个17号,我是18号,等会儿咱俩挨着跑。”他指了指不远处的人群,“你看,那个穿红裙子的学姐就是上次知识竞赛拿第一的,听说她报了奥运礼仪志愿者选拔。”
林阳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忽然看见人群外站着个熟悉的身影——同系的学姐,上周在编辑部见过面,此刻正低头看着手机,屏幕光映出她手腕上的奥运手环。他想起李雪说的专访,心里默默构思起开头:“2008年的夏天,对于长春师范大学的学生来说,奥运不是遥远的北京……”
“请17号选手林阳到起点准备!”喇叭里传来王老师的声音。
林阳深吸一口气,把号码牌别在胸前。起点处的志愿者递给他一支塑料火炬模型,手柄上缠着红色绸带,顶端的“火焰”是用反光纸做的,在阳光下一闪一闪。他想起《夏蝉与火炬》里主角第一次握住火炬时的描写:“那重量不是塑料的轻飘,而是一种莫名的沉,像握住了整个夏天的期待。”
“各就各位——跑!”
发令哨响的瞬间,林阳迈开步子。跑道两侧的加油声浪涌过来,他听见有人喊“林阳加油”,有人喊“《夏蝉与火炬》更新”。路过奥运纪念林时,他看见每棵小树上都挂着祝福卡片,风吹过,卡片哗啦啦作响,有张卡片上用彩笔写着:“祝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也祝我考研顺利!”
终点线前,王老师举着秒表大声喊:“不错!林阳,你这速度可以去参加校运会了!”旁边的学生记者举着相机拍照,镜头对准他胸前的号码牌和手里的火炬模型。他喘着气接过志愿者递来的矿泉水,忽然看见看台上有个女生朝他挥手——是编辑部的小张,她手里扬着手机,屏幕上是《夏蝉与火炬》的连载页面。
(五)暮色中的纪念林与霓虹
暮色漫过操场时,林阳坐在奥运纪念林的长椅上。月光给每棵小树镀上银边,卡片上的字迹在微光中若隐若现。他摸出校刊最新一期,内页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