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臂如同精密的舞者,在电弧光中灵巧地翻转着炽热的金属坯。这些由碳化硅纤维增强的机械臂,关节处镶嵌着人造金刚石轴承,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能保持 0.1 微米的操作精度。它们将金属坯锻造成高频脉冲炮的炮管雏形,冷却系统喷出的惰性气体在表面凝结成白雾,随着炮管的旋转形成螺旋状的冰纹,这些冰纹其实是气凝胶与金属表面快速热交换的产物,能有效防止炮管因骤冷产生应力裂纹。
地下三层的弹药库内,智能机械正在组装穿甲弹的核心部件。反物质弹头被悬浮在磁约束场中,如同被囚禁的微型黑洞,周围环绕着闪烁的蓝色粒子束,这些粒子束是由超导线圈产生的强磁场约束的等离子体,能确保反物质不会与容器壁接触而发生湮灭。每个弹头都刻有微小的量子编码,与突击小队的神经接口绑定,编码信息包含弹头的序列号、引爆密码和敌我识别信号,确保在百万分之一秒内完成精准识别。
仓库中央的全息屏实时显示着生产进度:高频脉冲炮完成率 87%,穿甲弹储备量 发,能量核心充能进度 63%。红色的倒计时数字跳动着,将压力传导给每个擦肩而过的工程师。他们的防护服上别着能量剂量计,绿色指示灯表示当前辐射水平安全,一旦超过阈值就会发出尖锐警报。角落里的自动补给站不断吐出营养膏和电解质饮料,为连续工作超过 18 小时的工程师们补充能量。
冥王星前哨站的模拟训练舱内,林夏带领的 "夜莺" 小队正在进行第 147 次战术推演。全息投影构建出逼真的小行星带战场,每颗陨石的纹理都与实际扫描数据完全一致,甚至包括陨石表面因宇宙射线照射形成的微陨石坑。当掠夺者战舰的虚影从陨石背后突袭时,林夏的机甲瞬间做出 Z 字形规避,肩部的高频炮以 0.3 秒间隔连续击发,能量束在虚拟护盾上激起的涟漪与实战记录分毫不差,连涟漪的扩散速度和衰减幅度都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
"左舷 30 度出现第二波敌人!" 她的声音通过神经链路传到每个队员耳中,信号延迟控制在 0.005 秒以内。头盔显示屏上同步弹出最优攻击角度的绿色矢量线,这些矢量线是通过机器学习分析了 10 万次战斗数据得出的最优解。训练舱的地板突然倾斜 15 度,模拟战舰规避动作产生的离心力,队员们的身体在惯性作用下微微倾斜,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操作精度。
月球背面的武器试验场突然响起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压级达到 180 分贝,相当于火箭发射时的噪音水平。最新式的集群脉冲炮阵列完成首次齐射,十二道能量束在靶标处汇聚成螺旋状的能量漩涡,将模拟掠夺者护盾的力场发生器轰成璀璨的等离子火球。火球的温度高达 500 万摄氏度,持续时间约 2.3 秒,与实战中反物质湮灭产生的能量效应完全一致。
监控室里,武器工程师陈磊盯着数据流擦了擦额头的汗,屏幕上的能量衰减曲线完美复刻了实验室的模拟结果 —— 护盾在 0.7 秒窗口期内的防御值暴跌至 37%,曲线的每个拐点都与理论计算值吻合。"通知各基地,按此参数进行最终调试。" 他按下通讯器,指尖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三天后准时交付,误差不能超过 1 小时。" 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进度表,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各部件的生产状态,绿色表示已完成,黄色表示进行中,红色表示存在风险。
然而,当首批武器运输舰队驶出火星同步轨道时,灾难毫无征兆地降临。三艘隐形护卫舰突然从陨石带跃出,它们的反探测涂层能吸收 99% 的雷达波,直到距离运输舰队 500 公里时才被发现。舰艏的粒子炮瞬间撕碎了运输舰的能量护盾,护盾破裂时产生的电磁脉冲让运输舰的通讯系统中断了 3.7 秒。
第一艘运输舰的弹药舱发生殉爆,橘红色的火光在真空里膨胀成球形,直径达到 2 公里。冲击波将附近的小行星撞得粉碎,最大的碎片直径约 30 米,以每秒 12 公里的速度向四周飞溅。第二艘舰的引擎被精准命中,拖着长长的等离子尾焰失控撞向月面,激起的尘埃云如同月球表面绽开的灰色花朵,覆盖面积达到 50 平方公里,这些尘埃中含有大量的铝和钛金属颗粒,会在月面悬浮数周之久。
"混蛋!" 赵烈的怒吼震碎了指挥中心的玻璃杯,高硼硅玻璃碎片飞溅到战术地图上,咖啡在地图上漫延,浸湿了标注着运输路线的红色箭头。他一把扯下领口的指挥徽章,这枚由铂金打造的徽章上刻着联盟的星徽图案,金属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