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恪的这一决定,犹如一道晴天霹雳,彻底打破了后宫原有的平衡。高英得知这个消息后,气得直接摔了一地的瓷器,她对着身边的宫女太监们破口大骂:“这个昏君!”
而胡充华呢?在元恪的庇护下,她不仅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还在后宫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她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可能随时被赐死的孕妇,变成了备受皇帝宠爱的妃子。
四、权臣当道的"摆烂日常"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恪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态度变得越来越消极和随意,仿佛一切都与他无关。而与此同时,权臣高肇则完全释放了自己的本性,开始肆意妄为。
高肇作为高英的兄长,凭借着妹妹在后宫中的崇高地位,他在朝堂上的权势如日中天,无人能及。他在朝堂上横行霸道,目中无人,甚至对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也毫不留情。
有一次,在朝堂之上,高肇公然指着一位老臣的鼻子,破口大骂道:“就你这老古董,懂什么新政策?简直就是个榆木脑袋!”面对这样的侮辱,老臣气得浑身发抖,但却无可奈何。
不仅如此,当其他大臣们联名弹劾高肇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等种种罪行时,元恪竟然只是轻描淡写地打哈哈:“都是为国家办事,贪点就贪点吧!”这种昏聩的言论让一众忠心耿耿的大臣们心寒到了极点。
这些大臣们深感失望和痛心,他们无法接受元恪如此放纵高肇的行为。于是,他们集体向元恪请辞,并痛心疾首地对他说:“陛下,您这是摆烂上瘾了啊!国家大事岂能如此儿戏?”
然而,元恪对于大臣们的劝告和指责完全无动于衷,他依旧我行我素,对高肇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似乎完全不在乎国家的兴衰和百姓的疾苦。
与此同时,元恪对于佛教的痴迷已经到了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他不仅自己日夜研读佛经,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土木,修建寺庙。无数的钱财和人力都被源源不断地投入到佛教建设之中,使得原本就不充裕的国库变得更加空虚。
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有良知的大臣心急如焚,他们纷纷哭着跪在元恪面前,苦苦劝谏道:“陛下啊,再这样继续修建下去,百姓们可就要吃土啦!国家的财政也会不堪重负啊!”
然而,元恪却对这些谏言充耳不闻,他的双眼闪烁着狂热的光芒,兴奋地说道:“你们这些人懂什么?这叫做‘南朝四百八十寺,北魏分寺’!只有这样,我们北魏才能与南朝一较高下,成为真正的佛教圣地!”
在元恪的大力推动下,洛阳城内的寺庙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数量之多,甚至比菜市场还要密集。这些寺庙建筑宏伟,装饰华丽,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和人力。
与此同时,和尚们也因为皇帝的推崇而身价倍增。他们身披袈裟,享受着优厚的待遇,生活得比贵族还要风光。而普通百姓们却在沉重的赋税和繁重的劳役压迫下,苦苦挣扎,民不聊生。
五、暴毙后的"烂摊子大甩卖"
延昌四年(515年),这一年对于北魏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北魏的皇帝元恪突然毫无征兆地暴毙身亡,年仅三十三岁。他的死讯如同晴天霹雳一般,震惊了整个朝野,人们对他的死因众说纷纭,却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有人说元恪是被权臣高肇下毒害死的。高肇在朝廷中权势滔天,他担心元恪死后自己会失去靠山,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将元恪置于死地。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因为高肇与元恪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紧张,元恪对高肇的专权也颇为不满。
还有人认为元恪的死因与他沉迷佛教有关。元恪在位期间,大力推崇佛教,甚至花费大量钱财修建寺庙、佛塔。他长期服用所谓的“仙丹”,这些“仙丹”中可能含有一些对身体有害的成分,导致他最终走火入魔,不治身亡。
然而,无论哪种说法,都只是人们的猜测和臆想,真正的死因恐怕只有元恪自己才知道。在他临死前,他紧紧地拉着太子元诩的手,仿佛有千言万语想要对他说。然而,他的气息已经非常微弱,只能断断续续地说出几个字:“儿啊……别学爹……要……要……”话还没说完,他的手便无力地垂了下去,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元恪的死,不仅让北魏失去了一位皇帝,更让人们对他的一生充满了疑问和遗憾。他在位期间,虽然也有过一些政绩,但他的早逝无疑给北魏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他临终前的那几句话,更是让人不禁深思,他究竟想要告诉元诩什么呢?
元恪去世后,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朝堂上,权臣乱政,高肇等人妄图把持朝政;边境上,战事不断,柔然、南朝等势力对北魏虎视眈眈,他们就像一群饥饿的狼,时刻准备着扑向这块肥肉。而在北魏的后宫之中,胡太后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的目光紧紧地盯着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宝座,仿佛那是她命中注定的归属,只要有一丝机会,她就会毫不犹豫地出手,将其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