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当拓跋濬还在埋头批改奏折时,案头总会悄然出现一碗温热的羹汤。那羹汤的香气四溢,让人闻之便觉得饥肠辘辘。而这一切,自然都是冯氏的细心照料。
晨起梳妆时,冯氏更是调皮得像个孩子。她会故意将簪子插歪,然后看着拓跋濬手忙脚乱地帮她整理。每当这时,冯氏便会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那笑声仿佛能驱散所有的阴霾。
然而,最让拓跋濬感动的,还是那次他感染风寒的时候。冯氏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她不顾众人的劝阻,衣不解带地守在拓跋濬的床边,整整三日三夜。她亲自为拓跋濬试药,一勺一勺地喂他吃饭,甚至连汤药的温度都要反复确认,生怕会烫到拓跋濬。
然而,这段感情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遭遇了来自各方的重重阻力。那些自视甚高的贵族们,对冯氏的出身表示出极大的不满,他们联名上奏,言辞激烈地指责道:“皇后母族寒微,有失体统!”
在朝会上,面对这些弹劾奏章,拓跋濬怒不可遏。他猛地将奏章狠狠地摔在地上,龙袍在愤怒的翻飞间猎猎作响。他的声音冰冷得如同寒冬里的寒冰,一字一句地说道:“朕娶的是她这个人,而不是她的出身!”
为了给心爱的冯氏正名,拓跋濬下定决心,不顾众人的反对,力排众议,决定举办一场盛大无比的册封典礼。这场典礼,将成为北魏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刻。
终于,到了册封典礼的那一天。整个京城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纷纷涌上街头,想要一睹这场盛典的风采。
当凤冠霞帔的冯氏缓缓走上祭坛时,她的美丽如同仙子下凡一般,令人惊艳。而站在她身旁的拓跋濬,更是英俊威武,气宇轩昂。
在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的注视下,拓跋濬当着所有人的面,郑重地执起冯氏的手,深情地说道:“此生唯她一人!”他的声音在广场上回荡,仿佛向世人宣告着他对冯氏的忠贞不渝。
然而,在这甜蜜的背后,却隐藏着丝丝苦涩。冯氏的兄长冯邈在一场战役中不幸战败被俘,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冯氏和拓跋濬都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那些心怀叵测的贵族们趁机发难,他们以冯邈战败被俘为借口,向拓跋濬施压,要求废掉冯氏的皇后之位。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拓跋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心爱的妻子,一边是朝廷的律法和贵族们的压力,他该如何抉择呢?
就在拓跋濬犹豫不决的时候,冯氏却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和果敢。她主动向拓跋濬请命道:“按律处置,不可因我坏了国法。”说完,她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去,留下一个决绝的背影。
望着冯氏渐行渐远的身影,拓跋濬的眼眶不禁湿润了。他知道,冯氏这是为了维护国法的尊严,为了不让他为难。然而,他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子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呢?
于是,拓跋濬决定暗中派人调查冯邈战败被俘的真相。经过一番深入的查访,他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原来,冯邈的战败并非他个人能力问题,而是有人在背后蓄意陷害。
得知真相后的拓跋濬怒不可遏,他立刻下令赦免了冯邈,并严惩了那些构陷他的人。朝堂之上,拓跋濬义正言辞地说道:“法不容情,但朕亦不会冤枉忠良!”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整个朝堂之上,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撼。
四、内外兼修的"和平使者"
面对边境冲突,年仅十五岁的拓跋濬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智慧。柔然铁骑又一次来犯境,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这一次,拓跋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调兵遣将,严阵以待,而是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命人准备了整整十车的丝绸、美酒,然后附上一封他亲自书写的信件。信中的内容简单而直接:“咱们当邻居这么久了,何必打打杀杀呢?来,喝杯酒,交个朋友!”
当这十车礼物和信件被送到柔然可汗面前时,可汗看着那流光溢彩的丝绸,不禁挠了挠头,嘟囔道:“这皇帝,路子够野啊!”
然而,正是这看似荒诞的举动,却让柔然可汗对拓跋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年轻的皇帝,思考着是否真的可以放下刀枪,与他成为朋友。
最终,柔然可汗被拓跋濬的诚意所打动,双方决定化干戈为玉帛。边境上的紧张气氛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和平与友好的景象。
为了进一步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拓跋濬还下令在边境开辟互市。从此,驼铃声取代了战鼓声,商人们穿梭于两国之间,带来了繁荣与发展。
然而,表面上的和平之下,实则暗潮汹涌。南朝刘宋与柔然暗中勾结,妄图对北魏形成夹击之势。这一阴谋被拓跋濬的密探察觉,并迅速将消息传递给了他。
当拓跋濬收到这份密报时,他的眉头紧紧皱起,心中暗自思忖着应对之策。一旁的冯氏见状,轻声问道:“陛下,如今形势危急,您是否打算先发制人呢?”
本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