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季主曰:言忠臣以事其上,孝子以养其亲,慈父以畜其子。又曰: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
译文:
司马季主说:“忠臣应当忠诚地侍奉君主,孝子应当尽心赡养父母,慈父应当慈爱地养育子女。”
又说:“赞誉他人不图回报,批评他人不避怨恨,一切以有利于国家和民众为宗旨。”
注解:
司马季主为西汉着名卜者,《史记·日者列传》记载其与贾谊、宋忠辩论,主张“贤者之行,直道以正谏”。
此处强调儒家忠孝伦理与利他精神,“忠臣”“孝子”“慈父”构成家庭与社会的伦理基石,“不望报”“不顾怨”体现无私品格,为后文分职业劝诫奠定思想基础。
原文:
故为政客言,当勉以尽忠博爱,显祖流芳。如杨椒山诗云「男儿欲绘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之类。
译文:
因此对从政者而言,应当劝勉他们尽忠职守、博爱民众,以显扬祖先、流传美名。
正如杨继盛在诗中所言:“男儿若想在凌烟阁留名,首要的是功名不贪财。”
注解:
杨椒山即明代名臣杨继盛,因弹劾严嵩遇害,其《言志诗》体现清廉操守。
“凌烟阁”为唐太宗表彰功臣之所,象征最高荣誉。
此句以历史典故强调为政者应重气节而非私利,与司马季主“便国家、利众为务”的思想一脉相承。
原文:
为刑官言,当勉以虚心听讼,勿逞意气。如《书》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欧阳修《泷冈阡表》云「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之类。
译文:
对司法官员而言,应当劝勉他们虚心审理案件,不可意气用事。
正如《尚书》所说:“罪行存疑时从轻论处,功劳存疑时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宁可违背常规。”
欧阳修在《泷冈阡表》中也提到:“若尽力为犯人求生而不得,那么死者与我都不会有遗憾。”
注解:
《尚书·大禹谟》的“罪疑惟轻”是中国古代疑罪从无思想的源头。
欧阳修《泷冈阡表》通过母亲口述其父欧阳观断案“求其生”的事迹,展现慎刑恤民的司法理念。
此处引经据典,强调刑官需秉持公正、避免主观臆断。
原文:
为武员言,当勉以身先士卒,扞卫国家。如曾子云「战阵无勇,非孝也」,马援云「效命疆场,男儿幸事」之类。
译文:
对武将而言,应当劝勉他们身先士卒、扞卫国家。
正如曾子所说:“战场上不奋勇杀敌,就是不孝。”
马援也说:“能在疆场为国捐躯,是男儿的荣幸。”
注解:
曾子语出自《礼记·祭义》,将忠孝结合,强调军人保家卫国是尽孝的体现。
马援为东汉名将,“马革裹尸”典故即出自其语,体现舍生取义的报国精神。
此句通过儒家伦理与历史典范,激励武将以死报国。
原文:
为有老亲者言,当勉以色养无违。如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诗云「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之类。
译文:
对家中有年迈父母者,应当劝勉他们和颜悦色地奉养,不违背父母心意。
正如孟郊在诗中所写:“谁说小草的心意,能报答春天阳光的恩情?”
古诗也说:“万恶之中淫乱为首,百善之中孝顺当先。”
注解:
孟郊《游子吟》以春晖喻母爱,强调孝道的永恒性。
“百行孝为先”出自《围炉夜话》,为儒家伦理核心。
此处结合诗歌与古训,从情感与道德双重层面强调孝道,与司马季主“孝子以养其亲”的主张呼应。
原文:
为有幼子者言,当劝其教养兼施。如古人云「子孙虽贤,不宜溺爱。子孙虽愚,亦贵读书」之类。
译文:
对家中有年幼子女者,应当劝勉他们教育与关爱并重。
正如古人所说:“子孙即使贤能,也不可溺爱;子孙即使愚钝,也应重视读书。”
注解:
此句体现儒家“养不教,父之过”的教育理念,强调后天培养的重要性。
“贵读书”不仅指知识学习,更指向道德修养的塑造,与前文“慈父以畜其子”的“畜”(养育)形成递进关系。
原文:
至于为富贵者,宜劝其学宽。为聪明者,宜劝其学厚。为士者,宜劝其敦品勤学。为农者,宜劝其尽力田畴。为工者,宜劝其专心技艺。为商者,宜劝其诚信无欺。此皆星家应尽之天职,不可不知。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