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那些到最后也很少有兄弟姊妹,又没有妻子儿女的人,是否要将父母的信息各占两柱,或是用其他方法补充四柱?
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商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总之,研究命理,必须从“天、地、人”三个方面综合观察。
如今的八字推算,只讨论“天时”(出生时间)。
拥有相同八字的人既然很多,实际推算结果就难以与现实相符。
注解:
“终鲜兄弟”中“鲜”意为“少、稀少”,即“最终也没什么兄弟姊妹”。
“天地人三者”是传统哲学与命理的核心框架,“天”对应天时(出生时间,即八字),“地”对应地利(出生地点,即前文“生地四柱”),“人”对应人和(六亲关系,即此处“六亲四柱”)。
“实验难符”指命理推算结果与现实情况难以吻合,呼应前文“同命不同运”的核心矛盾,即仅靠八字(天时)无法解释命运差异。
原文:
若加以地理四柱,人事四柱,比而论之,则万全矣。
若欲简便,则地理以经纬之干支各为一柱,共为四柱,于理亦通。
管见如斯,质之树珊先生,以为何如。
己卯秋仲武原朱季华谨启。
译文:
如果在八字之外,再加上地理四柱(出生地相关)和人事四柱(六亲相关),将三者对比分析,就能做到万无一失了。
若想追求简便,地理方面可以将经度、纬度对应的干支各作为一柱,共组成四柱,这样在道理上也是通顺的。
我的浅见就是这样,拿出来向树珊先生请教,您认为怎么样。
己卯年秋季第二个月,武原人朱季华恭敬地呈上。
注解:
“地理四柱”即前文提出的由出生地经纬度转化而来的四柱;“人事四柱”即此处提出的由六亲信息归纳而来的四柱。
“管见”是文言谦辞,意为“我的浅陋见解”,用于自谦,体现对“树珊先生”的尊重。
“质之”意为“向……请教、询问”,“树珊先生”即袁树珊,《命理探源》的作者,此处为朱季华向其请教观点。
“己卯秋仲”指己卯年的秋季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武原”为地名,“谨启”是书信落款常用语,意为“恭敬地呈上”,体现书信的正式与恭敬。
原文:
按:季华先生来书,谓为命造相同者众,而实际相异者多,故每有不合。
特提出论相同之命补救法。
遂谓生时以外,须再增分秒两柱。
又谓此法虽善,断难实施,诚哉斯言。
译文:
按语:季华先生来信说,拥有相同命格的人很多,但实际命运不同的人更多,所以(命理推算)常常出现与现实不符的情况。
他特地提出了关于“相同命格补救方法”的论述。
还说在出生时辰之外,必须再增加分柱和秒柱(以细化时间)。
又说这种方法虽然好,但绝对难以实际施行,这话确实说得很对。
注解:
“按”即“按语”,是作者(袁树珊)对前文内容的评论或说明,此处用于引出对朱季华来信的回应。
“命造”即命格,与前文含义一致,指由生辰八字确定的命理格局。
“分秒两柱”是朱季华提出的概念,即在传统四柱(年月日时)基础上,增加“分柱”“秒柱”,以减少同命格人数。
“诚哉斯言”是文言常用表达,意为“这话确实是对的”,体现袁树珊对朱季华“分秒两柱难实施”观点的认同。
原文:
又谓生时拟改为二十四小时计算。
珊认为此法,既简且便,古人亦尝用之,但未明言而少精义耳。
译文:
(季华先生)还说,出生时辰打算改为用二十四小时制来计算。
我(袁树珊)认为这种方法,既简便又实用,古人也曾采用过,只是没有明确说明,也缺乏细致的阐释罢了。
注解:
“珊”即袁树珊,《命理探源》作者,此处为第一人称自称。
“二十四小时计算”指将传统十二时辰(每个时辰两小时)改为现代二十四小时制,使时辰划分更精准,对应前文“细化时间以减少同命格”的思路。
“少精义”指缺乏详细、精深的论述,袁树珊认为古人虽有类似实践,但未形成系统理论。
原文:
本书杂说篇引《乾元秘旨》云:双生之别,命主太旺幼者胜,命主太弱长者胜,命主不旺不弱长幼略同。
此指双生同在一时者言也。
译文:
本书《杂说篇》引用《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