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辽金古城址
双阳区内留存着东营城子、姚家城子等辽金古城址十余处,这些古城址是辽金时期历史的见证。古城址的城墙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规模和气势。站在古城址上,仿佛能看到当年的繁华景象,城墙上的了望塔、城门等建筑依稀可辨,让人想象到当时的军事防御和城市生活。这些古城址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是研究辽金时期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样本。通过考古发掘,这些古城址中出土了大量辽金时期的生活用品、兵器、货币等文物,比如带有精美花纹的铜镜、造型古朴的陶罐、锈蚀的铁剑和铜钱等。这些文物直观展现了当时的手工业水平、军事装备和商业活动,为还原辽金时期的社会风貌提供了有力支撑。
东营城子古城址位于双阳区山河街道境内,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城墙由夯土筑成,残高约3-5米,墙基宽约10米,周长约2000米。古城四角有角楼遗迹,墙外有护城河残迹,可见其当年完善的防御体系。考古专家推测,这里曾是辽金时期的一处军事重镇,扼守交通要道,在区域防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内出土的大量箭镞、甲片等兵器文物,也印证了这一推测。
姚家城子古城址则位于平湖街道,规模稍小于东营城子,城墙同样为夯土结构,现存东、西、南三面城墙,北面因河流冲刷已损毁。城内发现了多处建筑遗址,地表散落着大量陶片、砖块,其中部分砖块带有绳纹,是辽金时期典型的建筑材料。从遗址布局来看,城内可能存在官署、民居、作坊等不同功能区域,反映了当时的城市规划理念。
这些辽金古城址的分布,与双阳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双阳河作为松花江支流,为古城的兴起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也促进了农业发展和交通运输。古城多沿河岸分布,既便于取水灌溉,又利于水路运输,形成了以河流为纽带的聚落网络。这种选址智慧,体现了古代先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利用,对研究东北地区古代城市与河流的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民俗风情
双阳区的民俗风情植根于当地的生产生活与民族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表达。其中,双阳花棒秧歌最具代表性,这项民间艺术起源于清代顺治年间,最初是当地百姓在田间劳作间隙的娱乐形式,后逐渐发展为节庆、祭祀等场合的表演活动。花棒秧歌的道具为一根长约1米的彩棒,棒身绘有花纹,两端系有彩绸,舞者手持花棒,配合鼓点做出“绕花”“击棒”“翻身”等动作,动作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队形变化丰富,时而如长龙摆尾,时而如花朵绽放。如今,花棒秧歌不仅在当地的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中上演,还多次在全国性民间艺术展演中亮相,成为双阳民俗文化的鲜活符号。
在鹿乡镇,与梅花鹿相关的民俗活动渗透到生活各处。每年春季,当地会举办“鹿神节”,这一习俗源于古代对鹿神的崇拜,祈求鹿群兴旺、收成丰饶。节日当天,养鹿户会身着传统服饰,带着精心饲养的梅花鹿参加巡游,还会进行鹿茸采摘仪式、鹿产品交易等活动。其中,鹿茸采摘仪式保留了传统流程,由经验丰富的老养鹿人主持,宣读祈福词,动作庄重,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产业的重视。此外,当地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与鹿相关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通过口耳相传,融入剪纸、绘画等民间艺术中,成为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营子回族乡的民俗则带有鲜明的回族特色。回族群众在饮食、服饰、节庆等方面保持着传统习俗,开斋节、古尔邦节是重要的宗教节日。节日期间,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准备油香、馓子等特色食品,亲朋好友相互拜访,共同庆祝。回族的饮食禁忌和烹饪技艺也独具一格,注重食材的洁净与调味,其制作的手抓羊肉、羊肉泡馍等美食,体现了民族饮食文化的智慧。
在农村地区,传统的农耕习俗仍有保留。春耕时节,部分村落会举行“开犁仪式”,村民们牵着耕牛,在田埂上祭拜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收后,还有“打场节”,大家聚集在打谷场,一边用传统农具脱粒,一边唱歌说笑,分享丰收的喜悦。这些习俗虽简化了许多,但承载着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和对丰收的期盼。
特色美食
双阳区的特色美食与当地的物产和民族文化紧密相关,既有山野的鲜香,也有农家的醇厚,更有民族风味的独特。
鹿肉宴是鹿乡镇的招牌美食,当地凭借悠久的养鹿历史,发展出多样的鹿肉烹饪技法。酱鹿肉选用新鲜鹿腿肉,用酱油、冰糖、八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