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北镇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那时就已有人类在此活动。唐尧时地属冀州,虞舜时属幽州,夏商时复属冀州 ,西周时为燕国封地,东周战国时属燕国的辽东郡。秦统一六国后,此地属辽东郡。西汉时设无虑县,并于境内置辽东郡西部都尉府,上属幽州刺史部 。东汉时,无虑县初属辽东郡,汉安帝时移属辽东属国。三国时,归属魏幽州昌黎郡;西晋属平州昌黎郡。
十六国时期,行政区划变动不大,慕容皝建立前燕,苻坚建立前秦,慕容垂建立后燕,境内皆属西乐县;冯跋建立的北燕亦置西乐县。南北朝时期,北魏置广郡县,东魏置营丘县,北齐置营州,北镇皆为其所辖。
隋朝,北镇初属燕郡,大业八年改燕郡为辽西郡。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诏封医巫闾山为北镇,并就山立祠,初称医巫闾山神祠,此为今北镇庙创建之始 。唐朝时,北镇属河北道之营州,境内置巫闾守捉城,城内屯扎地方驻军 。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封医巫闾山为“北镇爵广宁公”,“广宁”之名由此而来。
辽代,北镇地区备受重视,地属东京道辽阳府管辖,境内置有显、乾二州 。因辽代有三位皇帝葬于闾山,世宗葬耶律倍于医巫闾山后,因陵设州,置显州,以奉显陵,州下又设三州三县;景宗皇帝葬于闾山后,圣宗皇帝又于乾亨四年增设乾州,统辖一州四县 。
金代于天会元年升辽显州为广宁府,下设闾阳、望平、广宁、钟秀四县。元代设广宁府路,下辖广宁、望平、闾阳三县。
明代是北镇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广宁成为明代在东北最高的军政机关驻地,是管理东北女真人的基地,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东北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繁华城镇 。当时广宁设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相当于现在省一级的地方政权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 。明朝在东北设大宁都司、奴尔干都司、辽东都司,在这三个都司之上,设置总管辽东地方的最高军政机构——镇东堂,就设在广宁镇城内 。镇守辽东的总兵官李成梁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明廷为旌表其功,万历三年(1575年)加封太子太保,万历五年封宁远伯,万历八年,在广宁城内建石坊 。
清康熙三年(1664年)置广宁府,统宁远州、锦县、广宁县 。翌年,移府治所于锦县,亦称锦州府,从此,广宁县为锦州府所辖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设总督统辖东北三省,广宁为奉天省锦州府所辖 。清代沿用明代“医巫闾山之神”神号,医巫闾山之神的牌位和镇山石至今仍陈列在北京的地坛公园陈列馆和先农坛 。
民国二年(1913年),因与广东省广宁县重名,改称北镇县,属奉天省辽沈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东北易帜,改奉天省为辽宁省,北镇县属辽宁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成立伪满洲国,北镇县属奉天省 。1934年,东北划14省,北镇县属锦州省 。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北镇县工作委员会奉辽西地委指示,建立北镇县政府 。同年12月,国民党军队占据北镇,建立北镇县政府,上属辽宁省所辖 。1948年1月,广宁镇解放,建立北镇县临时政府 。2月,全县解放,建立北镇县人民政府,属辽宁省管辖 。1949年5月,北镇县属辽西省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镇县仍称北镇县人民政府 。1954年4月,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北镇县属辽宁省 。1955年4月,改北镇县人民政府为北镇县人民委员会 。1956年,辽宁省在锦州设专员公署,北镇县属锦州专区 。1966年,上属锦州市革命委员会 。1979年,改称北镇县人民政府 。1989年6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北镇县为北镇满族自治县 。1995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北镇满族自治县为北宁市 。2007年改北宁市为北镇市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北镇孕育了丰富的文化。作为北方镇山的医巫闾山,承载着深厚的封禅文化,历代帝王50余次祭祀朝拜、巡幸狩猎,尊封不断 。北镇庙作为全国五大镇山中唯一保存完好的镇山神庙,是皇家祭祀的重要场所,庙内保存的56甬碑刻记录见证了镇山文化的历史,堪称“一座北镇庙,半部中国镇山史” 。辽代帝王陵寝文化也在此留下深刻印记,辽代五座帝陵中的显陵、乾陵位于闾山,让国皇帝辽太子耶律倍、辽代萧太后萧绰萧燕燕均神栖于此 。此外,北镇的民间文化也丰富多彩,满族剪纸、北镇鼓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北镇历史上人才辈出。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