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大石盖墓
东山大石盖墓同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凤城市草河街道管家村东山村民组 。它是青铜时代的石盖墓,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墓葬由巨石覆盖,规模较大,是研究东北地区青铜时代墓葬制度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东山大石盖墓的发现,为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丧葬习俗和生产力水平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对于研究东北地区的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民俗风情
凤城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传统节日方面,除了春节、中秋节等全国性节日,满族的颁金节也是凤城的重要节日之一。颁金节是满族的诞生日,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满族同胞们都会身着盛装,举行祭祀、歌舞表演、传统体育比赛等活动,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在祭祀仪式上,人们会献上丰盛的祭品,祈求祖先保佑,风调雨顺。歌舞表演中,满族传统的舞蹈如莽式舞、笊篱姑姑舞等,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展现了满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传统体育比赛则有珍珠球、射箭、摔跤等项目,吸引了众多满族同胞参与,场面十分热闹。
凤城的民间艺术也独具魅力,满族剪纸、满族刺绣等技艺精湛,闻名遐迩。满族剪纸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内涵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卉、吉祥图案等,常常用于装饰门窗、墙壁、服饰等,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创作多采用“见物生情、随心走剪”的方式,不打底稿,凭借创作者的记忆和想象直接在纸上裁剪,线条粗犷豪放,风格质朴纯真 。
满族刺绣同样历史悠久,针法细腻、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绣品题材多取自满族人民的生活场景、神话传说,常见的有龙凤呈祥、喜鹊登梅等图案。刺绣作品广泛应用于服饰、枕头顶、鞋面等生活用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精美的艺术品。制作时,绣娘运用平针、套针、打籽针等多种针法,使绣品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满族妇女的智慧与心血。
此外,凤城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也极具特色。满族民歌是满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作的音乐形式,内容涵盖劳动、爱情、风俗等多个方面,曲调优美,歌词质朴。如《跑南海》讲述了满族先民出海捕鱼的艰辛与勇敢,旋律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悠车调》则是满族母亲哄孩子入睡时哼唱的摇篮曲,曲调轻柔舒缓,传递着浓浓的母爱。
满族舞蹈除了前文提到的莽式舞、笊篱姑姑舞外,还有单鼓腰铃舞。单鼓腰铃舞多在祭祀活动中表演,舞者手持单面鼓,腰系腰铃,边唱边舞。舞蹈动作刚劲有力,鼓点节奏明快,腰铃随着舞者的动作叮当作响,营造出神秘而庄重的氛围,展现了满族人民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
在凤城的蒙古族聚居地大堡蒙古族乡,蒙古族的民俗风情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每到此时,草原上热闹非凡。大会上有精彩的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体育比赛。赛马场上,骑手们驾驭着骏马,如离弦之箭般飞驰,观众的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摔跤比赛中,选手们凭借着力量与技巧一决高下,展示着蒙古族的勇猛与强悍;射箭比赛考验着选手的精准度和心理素质,选手们拉弓搭箭,目光坚定,力求射中靶心。除了体育比赛,还有蒙古族歌舞表演,马头琴悠扬的旋律、蒙古族长调高亢激昂的歌声,以及热情奔放的筷子舞、盅碗舞,将蒙古族的豪迈与柔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凤城的民俗文化还体现在饮食习俗上。满族的特色美食丰富多样,酸汤子是满族传统面食,以玉米面发酵后制成,口感爽滑微酸,食用时可搭配鸡蛋酱、肉酱等卤料;萨其马香甜酥脆,由油炸的细面条裹上糖浆制成,是满族传统点心;白肉血肠则是满族宴席上的经典菜肴,将煮熟的五花肉切片,搭配鲜嫩的血肠,蘸上韭菜花酱、蒜泥等调料,肥而不腻,味道鲜美。蒙古族美食也别具风味,烤全羊是蒙古族招待贵宾的佳肴,整只羊经特殊腌制后在烤炉中慢烤,外皮金黄酥脆,肉质鲜嫩多汁;奶茶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由砖茶煮成并兑入鲜牛奶或羊奶,再加上黄油、炒米等,口感浓郁香醇,既能解渴又能充饥 。
特色美食
凤城的特色美食极具地域特色,融合了满族、蒙古族等多民族的饮食文化。
凤城老窖酒:作为凤城的标志性特产之一,凤城老窖酒有着悠久的酿造历史,以优质高粱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酿造而成 。其酒液清澈透明,窖香浓郁,绵甜醇厚,回味悠长,素有“辽东第一名酒”的美誉 。在当地的宴席和日常生活中,凤城老窖酒都是不可或缺的饮品,亲朋好友相聚时,总要小酌几杯,以酒助兴,增进感情。
凤城板栗:凤城是着名的“板栗之乡”,这里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板栗生长 。凤城板栗个大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