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州建设一旦完工,整个晋州将成为华夏交通网络最完整的地区。
而这一切的建设,只因为军事用途,没有其他!
此时此刻。
沁阳!
已经快进入了人员拥堵的状态了。
济源前线!
朱雀第1,第2,白虎第1,第2,第3,五个集团军,三十五万兵力,已经全部换装完毕,进入济源前线。
从黄河北岸的乐湾开始,至太行山脚下的神农山,短短四十公里的战线,前中后三条战线,近乎均匀的分布着
四十五个主力师及战斗师!
一百三十五个团。
“换作是以前,除非我是傻子,否则我是绝对不可能这么部署的,这样的部署方式,简直就是给鬼子轰炸我们的机会。”
“前后十公里,左右四十公里的区域,分布十八个炮团,四十五个主力师,但凡鬼子出动轰炸机给我们来一波,那我们就会损失惨重。”
济源第七前敌指挥部,卫辉山忍不住唏嘘感慨。
这是实话,不可否认的实话。
第七战场六十万兵力,除了未加入五方军团序列的六个军和负责机动玄武第2集团军。
其余兵力全部被集中在了济源和沁阳之间的平原之上。
也是前沿阵地。
在第七战场,也是大胆部署,没有按照以往的部署,将部队分为左中右三翼甚至按照如此规模的兵力,分为五路大军也不为过。
但是,第七战场没有。
第七战场打破了传统进攻模式的军事部署方式,改为前中后三线防守进攻模式!
进攻,说白了就是沿着主要公路对主要目标的攻坚战,所以,会将进攻部队分为三路,五路甚至七路,十二路沿着公路分兵攻坚。
防守,才需要将部署一防,二防,三防,来逐步抵御敌人的进攻。
但是在这里,情况完全不一样。
黄河北岸的豫北平原,鬼子在山阳,新乡两个地方部署了足足二十万兵力,因为来不及修建密集的碉堡群,所以鬼子采用了两防一阵防御方式。
第一道防线以沁阳和太行山脚为防线,集结了六万兵力,五个师团的兵力,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死守一防。
第二道防线,鬼子以原阳,新乡为防线,集结了十万兵力,七个师团的兵力,修建钢筋混凝土工事。
而在一防和二防之间,鬼子实行了坚壁清野和阵地集群的方式,将足足四万兵力四个师团,以原有的据点,炮楼为中心,构筑了复杂的碉堡集群战术。
有些碉堡甚至修建在地底下隐藏起来,用这样的方式来延缓他们推进的速度。
而这,传统的分路进攻方式已经不适用,只能选择三线推进战术。
同时。
这也是因为东出作战需求将进攻战术改变为三线推进战术。
东出作战,必须给足鬼子足够大的压力,一种排山倒海连绵不绝的压力。
所以,在第七战场,经过东出指挥所和前敌指挥部众多将领的反复推演,制定了前中后三线日夜不休交替进攻战术!
在战斗打响,空陆炸弹开始地毯式轰炸鬼子第一道防线的这一刻开始。
八小时轮班式的战斗在第七战场打响!
一线早晨五点到中午一点,二线中午一点到晚上九点,三线晚上九点到早晨五点。
四十万大军分三线各十五万,二十四小时进攻鬼子阵地。
以一条战线的方式向沦陷区推进,沿着黄河北岸,打开一条五十公里的直线推进路线,向徐州推进。
而这也就意味着,三条战线的兵力不能前后距离太大,不超过十公里的每日调动至前线的距离。
第二梯队不能超过五公里的穿插作战。
而没有加入五方军团序列的兵力,则是作为机动部队,防守这五十公里的推进路线。
“何止啊,想都不敢想,这种战术,可以说必须要掌握绝对的制空权,不要说均势了,就算是优势也不能这样部署。”
“以往鬼子出动十几架轰炸机,轰炸的区域并不多,而且需要及时的掌握我军的调动情况。”
“但是现在,如此密集的兵力分布,鬼子的轰炸机可以闭着眼睛往我们的三个梯队阵地上投炸弹了,因为不管怎么投,都可以轰炸到我们的部队。”
何青山也忍不住的感慨,他是第七战场第三梯队前敌总指挥,此时此刻,第三梯队整整十二万兵力,就在前线阵地后方十二公里的位置,集体睡觉。
包括第三梯队各集团军总司令和各军司令,都在睡觉。
而且按照计划,他此时此刻也要睡觉,睡到下午五点起床整军开始把第三梯队往前线调动,并在晚上十点接手第二梯队继续对鬼子阵地发起夜间进攻。
但是,他实在是按耐不住的过来第七战场前敌指挥部观战。
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