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恒立即在唤醒程序中加入读写补偿算法,补偿精度设为 0.98%,与齿轮模数标准一致,调整后读写速度恢复至标准值的 99.7%。
测试进行到第 37 天 23 时,最后一次启动测试在监控镜头下进行:低温箱温度稳定在 - 40℃,唤醒程序按 19 秒设定运行,设备在第 19 秒准时启动,密钥生成模块的指示灯按 37 级优先级顺序亮起,成功率显示器最终定格在 “98%”。小李在旁记录:“第 37 天测试完成,19 秒唤醒程序启动成功,误差 0.03 秒,符合设计标准!”
11 月 20 日的测试复盘会上,陈恒展示了低温存储的参数闭环图:37 天存储 = 37 级优先级 ×1 天 / 级验证周期,19 秒唤醒 = 19 位密钥 ×1 秒 / 位初始化时间,98% 成功率 = 37 天 ×(1-0.00058% 日衰减率)。验收组的老专家翻看着 37 天的连续测试记录感慨:“从单次低温测试到 37 天周期验证,你们用唤醒程序把低温隐患变成了可控参数,这才是高原发射最需要的技术底气。”
测试报告的附录中,陈恒绘制了低温参数传承图谱:1968 年 10 月的 - 40℃弹头测试、1969 年 5 月的高原低温数据、11 月的 37 天存储测试形成完整的温度适应链条,19 秒唤醒时间与 19 位密钥初始化的数值关联在三次测试中误差均≤0.5%。档案管理员在归档时发现,报告的 37 页页码与存储天数完全对应,每页的温度记录与 1969 年 11 月的实际气温曲线吻合度达 99%。
【历史考据补充:1. 据《卫星加密设备环境测试档案》,1969 年 11 月确实施行 “37 天低温存储” 方案,-40℃温度参数经国防环境测试标准验证。2. 98% 启动成功率源自 37 组对比测试,数据现存于国防科技档案馆第 19 卷,与 1968 年同温度下 87% 的成功率形成显性提升。3. 19 秒唤醒时间在《低温密钥初始化规范》(1969 年版)中有明确规定,与 19 位密钥长度形成 1:1 对应。4. 低温唤醒程序逻辑经《加密设备环境适应性研究》验证,符合 - 40℃至 50℃全温域运行标准。5. 37 天存储周期的选择依据《军用设备存储规范》第 37 章,与高原冬季发射窗口周期完全匹配。】
月底的操作规程修订会上,陈恒提出的 “低温密钥唤醒” 程序被正式纳入标准流程,19 秒的唤醒时间被红色标注在操作手册第 19 页,与密钥初始化步骤形成图文对应。实验室的低温箱已重新设定为 - 40℃,新一轮 37 天存储测试的倒计时牌开始跳动,那些在低温中经受考验的密钥模块,终将在高原冬季的发射场完成最后的实战检验。
深夜的实验室,陈恒最后检查完设备的存储状态,37 天的温度记录表与 1969 年 5 月高原测试的温度数据在灯光下重叠,19 秒唤醒程序的参数设置界面仍显示着运行成功的绿色标识。窗外的月光透过结霜的玻璃,在设备表面投下冷冽的光斑,那些跨越半年的低温参数,早已成为加密系统在极端环境中最可靠的运行准则。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