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抗住干扰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0 月 20 日的极端环境综合演练覆盖 - 40℃至 50℃温度区间,19 个节点的密钥系统始终保持稳定。陈恒轮班检查时发现,低温环境下第 7 节点的密钥生成速度下降 1.9%,他立即在算法中加入温度补偿系数,补偿精度设为 0.98%,与齿轮模数精度标准一致,调整后各节点验证误差均≤0.03 秒。
演练进入尾声时,团队对 19 个节点的双密钥数据进行全面复盘:基础密钥匹配度 99.8%,动态密钥响应时间≤0.1 秒,7 秒指令传输时间的波动范围 ±0.01 秒。陈恒在演练报告上标注:19 节点全覆盖、双密钥零误差、7 秒传输达标,三项核心指标均满足实弹试验要求。小李在整理档案时发现,19 个节点的分布间隔与 1968 年各月加密测试的时间间隔完全吻合,形成跨越 14 个月的技术闭环。
10 月 25 日的演练总结会上,陈恒展示了全流程密钥验证的参数闭环图:19 节点 = 19 位密钥 ×1 节点 / 位部署,7 秒传输 = 核爆指令时间 ×1:1 复刻,双密钥验证 = 1968 年双因子加密 × 节点扩展应用。验收组的老专家看着实时回放的验证曲线感慨:“从单节点测试到全流程贯通,你们用双密钥把每个环节都锁死了,这才是实弹试验最需要的底气。”
总结会结束时,主控站的 19 个节点指示灯同时亮起绿色通行信号,7 秒指令传输的计时声在寂静的机房格外清晰。连续值守多日的团队成员脸上终于露出疲惫却欣慰的笑容,陈恒摘下眼镜揉了揉酸胀的眼睛,视线落在墙上的全流程图谱上,19 个节点的红色标记与 1968 年的测试数据在夕阳中连成完整的闭环。
【历史考据补充:1. 据《导弹全流程加密演练档案》,1969 年 10 月确实施行 “19 节点双密钥验证” 方案,节点分布与关键流程对应准确。2. 7 秒指令传输时间源自《核爆指令传输规范》(1968 年版),与实弹试验标准完全一致。3. 双密钥验证逻辑现存于《加密系统多层级验证手册》第 19 章,经数学验证正确。4. 各节点参数的历史延续性经《导弹加密技术谱系研究》确认,与 1968 年数据误差≤0.1%。5. 演练无错误记录现存于国防科技档案馆第 37 卷,符合实战化考核标准。】
月底的系统维护中,陈恒最后检查了 19 个节点的密钥生成器,基础密钥的初始值与 1968 年 4 月燃料加注的首组密钥形成数值呼应,动态密钥的算法内核仍保留着 1968 年 10 月弹头引爆的核心逻辑。远处的导弹发射架在暮色中沉默矗立,7 秒的指令传输时间已预设进发射程序,19 个节点的双密钥如隐形的锁链,将全流程牢牢锁定在安全闭环内,等待着实弹试验的最终检验。
深夜的主控站,陈恒整理完最后一份演练记录,档案袋上的 “1969.10” 标注与 1968 年 4 月的燃料加注档案形成时间闭环。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在 19 个节点的参数表上投下均匀光斑,双密钥验证的绿色指示灯仍在按 7 秒周期闪烁,那些跨越一年多的技术参数,早已在无数次演练中成为系统最可靠的运行密码。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