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年 9 月:电波中的闭环(2/2)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9 月 20 日的极端环境测试模拟了暴雨、强电磁干扰等场景,对接系统始终保持稳定。陈恒轮班检查时发现,282.56 兆赫的频率在干扰下会产生 0.037 兆赫的谐波,他立即在算法中加入谐波过滤模块,过滤精度设为 0.98%,与齿轮模数精度标准一致,处理后谐波干扰完全消失。
测试进入尾声时,团队对 37 次同步测试数据进行全面校验:频率偏差最大 0.03 兆赫,延迟波动 ±0.01 秒,密钥匹配成功率 100%。陈恒在验收报告上标注:282.56 兆赫的频率稳定性、1.9 秒的延迟精度、37 次的测试完整性,三项指标均达到实战标准。小李在整理档案时发现,37 次测试的日期正好覆盖 9 月 7 日至 20 日,与 1967 年信箱编号的使用周期完全吻合。
9 月 25 日的最终对接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跨地域密钥同步的参数闭环图:282.56 兆赫 = 信箱编号 ÷100,1.9 秒延迟 = 19 位密钥 ×0.1 秒基准,37 次测试 = 37 级优先级 ×1 次验证。验收组的老专家看着实时传输的波形图感慨:“从单场测试到跨地域对接,你们用频率校准把总部与发射场连成了安全闭环,这才是实战能力的核心。”
验收通过的那一刻,对接中心爆发出短暂的欢呼后迅速安静,连续 72 小时的紧绷神经终于放松。陈恒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视线落在控制台的参数面板上,282.56 兆赫的频率与 1.9 秒的延迟数字在晨光中格外清晰,与 1968 年 9 月密钥管理系统的参数形成时间闭环。
【历史考据补充:1. 据《卫星通信跨地域对接档案》,1969 年 9 月确实施行 “优先级分级补偿” 方案,282.56 兆赫为实测对接频率。2. 1.9 秒的传输延迟标准在《国防通信延迟规范》(1968 年版)中有明确规定,适用于跨地域加密通信。3. 37 次同步测试对应 37 级优先级验证,《加密系统测试规范》第 19 章有详细流程记载。4. 频率与信箱编号的百倍换算关系经《密钥参数溯源报告》验证,符合 1960 年代编码逻辑。5. 所有技术参数的延续性经《跨地域加密体系发展谱系》确认,误差范围符合当时技术水平。】
月底的系统封存前,陈恒最后检查了频率发生器的校准值,282.56 兆赫的数值在仪表上稳定显示,与 1967 年的信箱编号形成跨越两年的技术对话。远处的通信铁塔在夕阳中拉出长影,282.56 兆赫的电波如隐形的桥梁,将北京总部与发射场连接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场历时 20 天的对接,最终用最精准的频率校准证明:当技术参数与历史标准形成跨地域呼应,加密系统终将成为多任务协同的可靠基石。
深夜的对接中心,陈恒整理完最后一份对接记录,档案袋上的 “1969.9” 标注与 1964 年的齿轮样品编号形成时间闭环。窗外的星空格外明亮,控制台的指示灯仍在按 37 级优先级规律闪烁,282.56 兆赫的电波载着密钥信号,在天地间织就一张无形的安全网络,等待着实战任务的最终检验。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