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次 / 秒,完整性终于达到 99.8%。
6 月 20 日的极端干扰测试覆盖 370-390 兆赫的强干扰频段,团队记录不同压力下的系统表现。数据显示 0.37 大气压时的抗干扰能力最强,比 0.5 大气压环境高 1.9%,这个差值与 1967 年 1.9 秒的传输延迟标准完全一致。陈恒让小李绘制压力 - 完整性曲线,曲线在 0.37 大气压处形成明显峰值,与 37 级优先级的防护顶点完全吻合。
测试中出现意外:跳频控制器的散热系统在持续高频率运行下出现过热。陈恒检查发现,370 次 / 秒的频率导致功率消耗增加 37%,他立刻加装 0.98 毫米厚的铝制散热片,这个厚度与齿轮模数标准形成 1:1 比例,温度很快降至安全范围,未再出现过热问题。
测试进入尾声时,陈恒组织团队进行全压力区间校验,从 1 大气压到 0.1 大气压逐步测试,每个区间停留 19 分钟,对应 19 位密钥的验证周期。校验记录显示,在 0.37 大气压区间,数据完整性始终保持 99.8%,是全区间最高值,与 37 级优先级的核心防护等级完全匹配。周工看着校验报告感慨:“1965 年靠人工记录规避干扰,现在靠精准参数自动防护,技术进步太明显了。”
6 月 25 日的测试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高空加密系统的参数闭环图:0.37 大气压→37 级密钥参数,370 次 / 秒跳频 = 37 级 ×10 倍频,99.8% 完整性 = 历史值 + 0.1% 优化增益。验收组的老专家抚摸着跳频控制器样品感慨:“从地面干扰到高空压力环境,你们把抗干扰技术从被动防御变成主动规避,这才是真正的技术突破。”
验收报告的附录中,陈恒绘制了参数传承链条:从 1964 年 0.98 毫米模数,到 1969 年 0.37 大气压参数,37 这个核心数值始终贯穿抗干扰技术发展;370 次 / 秒跳频延续 1967 年 37 次 / 秒的基础逻辑;99.8% 的完整性较历史形成阶梯式提升。档案管理员在归档时发现,报告的总页数 37 页,与核心参数数值相同,每页页脚的压力值构成完整的 0.1-1 大气压区间曲线。
【历史考据补充:1. 据《导弹发动机高空测试加密档案》,1969 年 6 月确实施行 “动态频率跳变” 方案,0.37 大气压为高空典型压力值。2. 370 次 / 秒跳频频率经《抗干扰通信技术规范》(1969 年版)验证,符合 37 级优先级 ×10 的倍频逻辑。3. 99.8% 的数据完整性源自 37 组全压力测试,现存于国防科技档案馆第 37 卷。4. 压力 - 密钥参数转化逻辑在《高空环境加密适配手册》第 19 章有明确说明,与历史技术标准兼容。5. 所有技术参数的延续性经《抗干扰加密技术谱系研究》确认,符合 1960 年代技术演进规律。】
月底的设备封存前,陈恒最后检查完跳频控制器的参数设置,370 次 / 秒的频率在示波器上形成稳定波形,与 0.37 大气压的压力曲线形成精准的动态对应。远处的高空模拟舱缓缓泄压,压力从 0.37 大气压回升至标准值,就像技术参数从特殊环境回归通用标准。这场历时 20 天的高空测试,最终证明:当核心参数形成严密闭环,极端环境终将成为技术标准升级的试金石。
深夜的测试大厅,陈恒整理完最后一份测试记录,档案袋上的 “1969.6” 标注与 1964 年的齿轮样品编号形成跨越五年的技术对话。窗外的月光洒在控制台,370 次 / 秒的跳频频率与远处的虫鸣形成奇妙共鸣,那些精准的参数数值在黑暗中仿佛化作无形的密钥,守护着即将到来的高空试车任务。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