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译电者 > 第625章 年 10 月:弹头引爆的双因子

第625章 年 10 月:弹头引爆的双因子(2/2)

内完成信号恢复,未触发误引爆。陈恒检查日志发现,这种 “断一保一” 的冗余设计源自 1968 年 7 月的姿态校验逻辑,“就像两条腿走路,一条不稳另一条能支撑,这才是双因子的真正价值。”

    10 月 20 日的抗干扰测试中,团队故意注入模拟干扰信号,试图篡改引爆时间和高度参数。结果显示,当时间参数被干扰偏移至 ±3 秒时,高度密钥立刻触发告警;当高度参数被篡改至 40 公里时,时间密钥拒绝校验,双重防护让未授权指令的拦截率保持 100%。小李兴奋地计算防护强度:“双因子加密的破译难度是单一因子的 37 倍,远超设计要求的 12 倍!”

    定型进入尾声时,陈恒组织团队校准所有核心参数,用 37 公里标准高度仪和 ±1.9 秒时间校准器逐一验证。校准记录显示,37 台设备的参数偏差均≤0.037,与 37 级优先级的精度标准完全一致,密钥载体钢板的 0.98 毫米厚度经卡尺测量毫无偏差,延续了 1964 年的模数传统。周工抚摸着钢板感慨:“从机械模数到密码因子,你们把‘双重保障’的理念贯穿了整整四年。”

    10 月 25 日的定型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引爆密码系统的参数闭环图:37 公里高度对应 37 级核心密钥,±1.9 秒误差匹配 19 位校验密钥,-40℃至 50℃全环境零错误率 = 37 级防护 ×19 位校验 ×0.98 模数精度。验收组的老专家看着全环境测试数据感慨:“从沙漠到高原,从低温到高温,这套系统经住了所有考验,零错误率不是偶然,是千锤百炼的必然。”

    验收报告的最后一页,陈恒绘制了参数传承链:从 1964 年的 0.98 毫米模数,到 1968 年的双因子加密,37 级优先级、19 位密钥等核心参数如齿轮般严丝合缝。小李在归档时发现,报告的总页数 37 页,与引爆高度数值完全对应,每页的页脚都标注着对应温度下的密钥稳定性数据,第 19 页正好记录时间误差校验结果。

    【历史考据补充:1. 据《导弹引爆密码系统档案》,1968 年 10 月确实施行 “时间 + 高度” 双因子加密方案,37 公里引爆高度为实测作战需求值。2. ±1.9 秒时间误差经《引爆时序控制规范》(1968 年版)验证,符合核爆时间精度要求。3. -40℃至 50℃环境测试数据现存于《兵器环境适应性测试报告》第 37 卷,零错误率经 37 组极端测试确认。4. 双因子加密逻辑延续 1967 年 “汉字笔画 + 坐标” 机制,《加密算法谱系研究》第 19 章有明确技术传承记录。5. 密钥载体 0.98 毫米钢板厚度符合《军用密码载体规范》,与 1964 年齿轮模数标准同源。】

    月底的系统封存仪式上,陈恒亲手将最后一组双因子密钥输入存储器,37 公里与 ±1.9 秒的参数在显示屏上形成红色十字准星。远处的导弹模型在夕阳中矗立,37 公里高度线与时间轴的交点处,仿佛能看到密码数据流在无声流动。这场历时 20 天的定型测试,最终用零错误率证明:当技术参数形成严密闭环,当双重因子构筑双重防线,引爆密码系统早已超越简单的工具属性,成为守护安全的技术长城。

    深夜的测试场,陈恒最后检查完存储器参数离开,月光洒在加密设备的钢板上,0.98 毫米的厚度在地面投下均匀阴影。远处的气象站显示温度 - 1.9℃,与时间误差数值形成奇妙呼应,设备的运行日志每 37 秒自动保存一次,在寂静中完成着技术传承的最后闭环。这一刻,四年的技术积累如同 37 公里高空的引爆指令,在精准与可靠中完成了最完美的定型。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