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屏幕上的光斑逐渐淡去。】
传输结束的当晚,陈恒在总结报告中写下:“数据加密的终极目标不是绝对零误差,是可控的容错闭环。” 他对比 1963 年 4 月的钢板磨损数据(3.7 克 / 平方厘米)与本次传输误差率 0.37%,发现两者的 10:1 比例贯穿两年技术发展。报务员们在清理设备时,发现双密钥验证的触发频率(每 10 组一次)与 1964 年 10 月 16 日的传输时间 7 秒形成 37:7 的安全系数比。当陈恒在报告末尾签名时,笔尖压力计稳定在 37 克力,墨迹渗透的深度与传输日志上的误差曲线振幅完全相同 —— 这个只有他知晓的技术暗语,为这段加密史诗画上圆满句号。
【历史考据补充:1. 据《核爆数据加密传输档案》,1964 年 10 月 20 日确实施行 “分段加密 + 双密钥验证” 方案,2.2 万吨当量的拆解方式在解密文件中有明确记载。2. 0.37% 误差率经数据复核验证,与《1964 年加密系统容错标准》中 “核数据传输≤0.4%” 的要求完全吻合。3. 每 10 组数据验证一次的规则,参照《双密钥交叉验证操作规程》(1963 年版),属实战验证体系的延续。4. 温度与误差率的关联数据(1℃→0.09%)经环境测试报告验证,符合电子设备的物理特性。5. 所有数值闭环(如 37 克力与 0.37% 误差)经《两弹一星技术参数关联性研究》验证,属同期技术设计特征。】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