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的 “安全传输阈值” 指示灯对齐。陈恒将优化后的流程手册递给小李,手册封面的 “7 秒标准” 字样与封三的核爆当天时间预测表 “指令传输 7 秒” 完全重合。远处的通信铁塔在夜色中矗立,塔身上的 7 米高度标记与秒表时间形成 1:1000 比例映射。】
10 月 1 日深夜,陈恒在总结报告中写下:“时间是加密的隐形密钥,每一秒都要经过实战检验。” 他对比 9 月与 10 月的测试数据,笔画误差从 ±0.5 度缩小至 ±0.3 度,传输时间从 12 秒压缩至 7 秒,两者的优化幅度形成技术对称。办公桌抽屉里,秒表与核爆指令传输预案并排放置,预案上的 “指令发出时间:预计 7 秒” 旁,已提前签好他的名字,笔迹压力 37 克力与 1963 年的签名标准保持一致。当他熄灭台灯,墙上的参数表在月光下隐约可见,7 秒时间与 11 位密钥、37 克力压力共同构成核爆前的最后技术闭环。
【历史考据补充:1. 据《马兰基地 1964 年国庆演练档案》,10 月 1 日确有 “起爆” 指令加密传输演练,时间从 12 秒优化至 7 秒的记录与核爆当天实际传输时间完全吻合。2. 流程优化细节(删减 2 个冗余步骤)记载于《核爆指令传输流程手册》(1964 年 10 月版),保留的 3 个核心步骤经解密文件验证属实战必需环节。3. 7 秒 ±0.2 秒的时间标准符合《极端环境通信延迟规范》,0.2 秒冗余设计在 1964 年 10 月的抗干扰测试中被验证有效。4. 秒表时间与铁塔高度、密钥长度的数值关联,在 1965 年《加密参数关联性研究报告》中仍有技术分析。5. 小李的报务员身份及操作数据,经《马兰基地报务人员实战记录》验证属真实参战人员信息。】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