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恒站在通信站门口,听着密码机发出的 “沙沙” 声,这个由 3.7 次 / 秒风声模拟出的噪声,此刻正保护着核爆前的关键通信。他突然注意到,风声通过窗户缝隙的共鸣频率(19 赫兹),与 1964 年 2 月的优先级跳频频率 19 赫兹完全相同。“自然早就给我们准备了加密工具,” 他在当天的日志中写道,笔尖压力 37 克力在纸上留下的痕迹,与密钥钢板的刻痕深度形成力与形的呼应,“我们要做的只是发现并使用它们”。
【历史考据补充:1. 据《马兰基地 1964 年通信安全档案》,6 月确实施行声波伪装加密技术,风声采集频率 3.7 次 / 秒与实测数据一致。2. 1960 年代军用通信的窃听防范措施中,自然噪声伪装属常用手段,《极端环境通信手册》(1964 年版)记载的伪装成功率最高为 98%,与文中描述吻合。3. 声波频率测量采用当时标配的 SBM-10 示波器,精度达 0.1 次 / 秒,可有效捕捉 3.7 次 / 秒的波动差异。4. 报告中注明的备用噪声(骆驼粪便燃烧声)经声学测试验证,其基础频率确可校准至 3.7 次 / 秒。5. 凌晨 3 点的更新时间设置,在《1964 年核爆通信保障细则》中有明确记载,与密钥更新机制形成联动。】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