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府在夜色中渐渐安静下来。
第二日,晨曦刚刚破晓。秦朗在这微弱的光亮中悠悠转醒,一夜好眠,让他精神抖擞。他迅速起身,熟练地穿戴整齐。
正欲出门活动活动筋骨,管家王安那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王安微微欠身,脸上带着恭敬的神色,说道:“二少爷,老爷找您,在书房等您呢。”
秦朗微微点头,心中泛起一丝波澜。他知道,父亲找他定有要事,况且父子俩已经几个月未曾相见,心中难免有些期待与紧张。
秦朗跟随管家穿过曲折的回廊,不知不觉间,已来到了秦明的书房外。
王安轻轻叩响房门,得到应允后,秦朗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了进去。
书房内,檀香袅袅,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古籍,散发着古朴的气息。秦明正坐在书桌后,手中拿着一卷书,听到脚步声,缓缓抬起头来。
秦朗看到秦明,向前走了几步,恭敬地弯腰请安:“父亲大人,孩儿给您请安。”
秦明放下手中的书,目光温和地看着秦朗,微微颔首:“起来吧。”
父子俩对视片刻,秦明率先打破沉默:“朗儿,为父这几个月在外,你的事迹我听说了一部分,昨晚你母亲也告诉了我一部分。没想到,短短几个月,你竟成长了这么多,为父很是欣慰。”
秦朗心中一暖,没想到父亲在外,也一直关注自己。
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道:“父亲,孩儿在国子监,虽遇到点波折,但也学到了许多。孩儿明白,唯有不断磨砺自己,才能不辜负家族的期望。”
秦明微微抬手,示意秦朗坐下,脸上带着温和的神色,说道:“朗儿,方才听你简略提了几句在国子监的经历,我对那国子监之事很是好奇,你细细与我说说。
秦朗依言坐下,微微思索片刻,便开始讲述起来:“父亲,儿有幸得温大儒举荐入国子监。”
……
接着秦朗简单讲起了自己在国子监的经历。
秦明一边听着一边点头,等秦朗讲完以后。
秦明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赞赏,微微向前倾身,神情专注。
“没想到你竟能得温大儒的青睐与举荐,这温大儒在学界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能入他的眼,可见你在学业上是下了功夫的。”
秦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接着说道,“人要懂得感恩,温大儒于你有举荐之恩,此恩不可忘。”
秦朗恭敬地应道:“父亲所言极是,孩儿一直对温大儒心怀感激。若不是温大儒的举荐,孩儿也没有机会进入国子监,接触到那么多优秀的先生和学子,学到如此多的知识。”
秦明微微点头,目光深邃,似在思索着什么,片刻后开口道:“改日寻个闲暇时间,我定要亲自登门拜访温大儒,当面致谢。一来表达我们秦家对他的感激之情,二来我也想与他交流交流,听一听他对你的评价和建议。”
秦朗心中一暖,忙说道:“父亲如此重视,孩儿更是铭记于心。温大儒之子,为国子监祭酒,温祭酒平日里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颇高,孩儿时常得到他的指点,受益良多。”
“他在经史方面的见解独特,时常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经典,让孩儿茅塞顿开。而且温祭酒为人谦逊和蔼,对待学生总是循循善诱,孩儿能成为他的学生,实在是莫大的荣幸。”秦朗回忆起温祭酒的种种,脸上满是敬佩之色。
秦明微微眯起眼睛,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如此看来,这温祭酒的确是位难得的良师。你在国子监能有这样的机遇,是你的福分。日后即便离开了国子监,也不可荒废学业,要时常向温祭酒请教。”
秦朗坚定地点头:“孩儿明白,定不会辜负温祭酒的期望,也不会辜负父亲的教诲。日后定会更加努力,在学业上有所建树。”
秦明满意地看着秦朗。
秦朗看着秦明,似是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开口说道:“父亲,昨日人多眼杂,儿一直没寻着机会问。那西梁战事竟如此迅速便结束了,其中究竟有何缘由,还望父亲为儿解惑。”
秦明轻轻叹了口气,靠坐在椅背上,目光似乎透过书房的窗户,看向了遥远的战场。“朗儿,这西梁战事看似结束得突然,实则是多方因素使然。”
他微微顿了顿,整理了下思绪接着说:“首先,我军此次出兵,准备极为充分。粮草辎重提前筹备妥当,兵器甲胄也都是精挑细选,将士们士气高昂,这为战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再者,为父先是采用了诱敌深入之计,故意示弱,引得西梁军贸然进攻。待敌军进入我军预设的埋伏圈后,我一声令下,伏兵尽出,将西梁军杀得丢盔卸甲。”
秦明站起身来,走到书房内悬挂的地图前,指着西梁与大陈交界的地方,继续说道:“而且,为父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优势。那一带山川险要,易守难攻。将我军主力布置在有利地形处,以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