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要是知道你现在这样,肯定高兴。”李团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走,我带你去个地方,给老周他们敬杯酒。”
两人来到县城外的一座小山丘,这里埋着几个抗联战士的骨灰,老周的名字刻在一块木牌上,字迹已经有些模糊。谢文东蹲下来,从怀里掏出勋章,放在木牌前,又拿出一瓶酒,倒在地上:“老周,小马,王二柱,我来看你们了。我拿到勋章了,你们看到了吗?以后我会好好活着,照顾好彩霞,照顾好肚子里的娃,替你们看看这太平日子。”
风刮过山丘,树叶沙沙响,像是弟兄们的回应。
回家的路上,谢文东把勋章揣在怀里,紧贴着心口。彩霞走在他身边,手里提着个布包,里面装着县长送的红糖和鸡蛋。“老谢,你刚才在台上说的话,我都听见了。”彩霞轻声说,“弟兄们要是泉下有知,肯定为你骄傲。”
谢文东停下脚步,转身看着她,伸手摸了摸她的肚子,动作轻柔得像怕碰碎了瓷娃娃:“等孩子长大了,我就给他讲老周他们的故事,讲咱们怎么打鬼子,讲他们有多勇敢。”
彩霞靠在他肩上,眼眶红红的:“嗯,让他知道,他爹是个英雄,他的叔叔们也是英雄。”
回到靠山屯,天已经黑了。村民们早就等在村口,手里拿着灯笼,看到他们回来,立马围了上来。“谢大哥,授勋顺利吗?”“勋章让我们看看呗!”“谢大嫂,快进屋歇着,我炖了鸡汤,给你补补身子。”
一群妇人簇拥着彩霞往屋里走,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
“谢大嫂,你这肚子可得好好养着,将来生个大胖小子,跟谢大哥一样,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王大娘笑着说,手里还拿着个虎头鞋,“这是我给娃做的,你收下。”
“是啊,谢大嫂,以后有啥活儿,你尽管说,咱们帮你干。”李大婶接话道,“以前错怪谢大哥了,现在想想,真是脸红。”
彩霞接过虎头鞋,心里暖暖的:“谢谢大伙,不用麻烦你们,我自己能行。”
“怎么能不麻烦?”王大娘瞪了她一眼,“你现在怀着娃,可不能累着。谢大哥是英雄,你就是英雄媳妇,咱们得好好照顾你。”
屋里,谢文东把勋章拿出来,放在桌上。彩霞端来一盆温水,给他擦手:“我找块红布,把勋章包起来,好好收着。”
“不用,”谢文东拉住她的手,“就放在桌上,让弟兄们看着。”
夜里,两人躺在炕上,彩霞靠在谢文东怀里,听他讲当年打鬼子的事。“那年在摩天岭,我腿上中了枪,老周背着我跑,鬼子在后面追,子弹擦着他的耳朵飞过,他都没回头……”谢文东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睡着了,手里还紧紧攥着彩霞的手。
彩霞静静地凝视着他熟睡的面庞,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了。她的目光缓缓移动,最终停留在他眉间那道淡淡的皱纹上。
她伸出手指,轻柔地抚摸着那道皱纹,感受着它的存在。这道皱纹似乎见证了他经历过的风风雨雨,也暗示着他内心深处隐藏的许多事情。
谢文东,这个名字在江湖上如雷贯耳。他的外表总是给人一种平静、沉稳的感觉,但彩霞知道,他的内心世界远比表面复杂得多。
勋章,那是他用血汗换来的荣誉,也是他声名远扬的标志。然而,荣誉的背后往往伴随着责任和压力。彩霞不禁担心,这名声是否会给他带来更多的麻烦?
那些曾经与他有过过节的人,是否会趁机找上门来,对他进行报复?这些问题在彩霞的心头萦绕不去,让她感到一阵不安。
而当孩子出生后,谢文东是否能够彻底放下过去的恩怨情仇,全心全意地陪伴家人,过一种安稳平静的生活呢?彩霞心里没有底。
她希望谢文东能够摆脱过去的阴影,不再被那些烦恼所困扰。但她也明白,改变一个人的内心并非易事,需要时间和努力。
彩霞深深地叹了口气,她决定在未来的日子里,用自己的爱和关怀去温暖谢文东的心灵,帮助他走出过去的阴霾,迎接新的生活。
这些疑问像一根细针,扎在彩霞心里。她抬头看向窗外,月光透过窗户纸照进来,落在桌上的勋章上,泛着淡淡的光。
第二天一早,谢文东刚起床,就看到村口来了辆马车,上面坐着几个穿西装的人,说是从省城来的记者,想采访他。谢文东皱了皱眉,让老支书去应付:“就说我身体不舒服,不想接受采访。”
可记者却不肯走,非要见到他不可。村里的妇人们又开始议论起来。
“省城来的记者都来了,谢大哥这下可出名了。”
“出名是好事,可会不会引来坏人啊?以前那些土匪,会不会找谢大哥麻烦?”
“是啊,谢大嫂还怀着娃,可不能出什么事。”
彩霞听到这些话,心里更慌了。她找到谢文东,拉着他的手:“老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