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233章 升了半级

第233章 升了半级(3/5)

西考古研究所(院),省文保所(院),省田野考古研究所,C市政府、市考古所,市文化局,C市文物局,C市博物馆、工业局、河津市政府……

    古河道的岸台上站满了人,男女老少几十号。

    不远处,高章义瞅了瞅,给田杰打电话:“来的挺全,好像直接从省里过来的,别说河津,连运城都没去,直接杀到这儿来了!”

    “很正常!省内唯一一座具有全工艺链条的古窑遗址,来个省领导都不过分。”

    田杰一点儿都不稀奇,“还没开始挖?”

    高章义左右看了看:“没有,没有看到工程车,也没看到民工,这会还在开现场会!”

    “尽快交接吧,完了就回来!”

    “田所,要继续勘测吗?”

    “林思成说是先休息两天,等他把澄泥砚的工艺搞明白!”

    “行,我明白了!”

    挂了电话,又等了好一会,那些人一直没动。

    高章义百无聊赖。

    另一边,市(运城)文化局和工业局的负责人仔细汇报:

    “大致元月下旬,临近春节的时候,西大和局里电话联系,咨询考察学习的事宜。一个星期后,来了两位,一位是文博学院的苏副院长,另一位是团委书记,也就是那位王教授……”

    “我们当时说的很清楚:澄泥砚正处于申遗的关键时期,技术数据不能外泄。但当时那两位说:前期只是考察,可以等公示结束后再学习……我们汇报给市里,市里说是可以,让他们发函……”

    “春节后,函发了过来,暂定日期是三月份。然后到了三月七号,这伙人到了市里。当天正常对接,但到了十号,那位王教授突然到局里,说是在关帝庙发现了几块瓷片,初步推断产自蒲州古窑。

    当时他问我们:如果找到了窑址,能不能用来换澄泥砚的技术?局里还正式讨论了一下,都觉得可能性不大。之后请示了市里,市里也觉得可能性不大,就答应了……

    一群人默然。

    别说当时的市文化局,工业局觉得可能性不大。哪怕到现在,哪怕在场的这些省考古研究院,文保院的负责人和专家,同样觉得可能性不大。

    因为为了复原珐华器技艺,永济(运城辖县)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寻找蒲州古窑,前后七八年,市里有可能的地方转了个遍。别说窑址了,连点儿线索都没找到。

    但结果呢?

    看了看河岸边插满三角标旗的遗迹点,省考古所的副所长王霄毅叹了口气:“然后呢!”

    “然后,他们在几县市探访,同步征集文物。又在市博租了一间实验室,同步化验分析……先来的就是河津,之后到了乡宁,然后去了永济,再之后又到河津……”

    “前后差不多半个月,那位王教授再次联系我们,称初步推断,古窑遗址应该在河津境内。之后,西京市文物局直接发函,要来考察学习。那时市里才知道,他们要到河津试勘……”

    省文保院的专家举了一下手:“他们怎么推断的?”

    “他们在永济古城收集到了好多瓷片,又在永济市征集到了部分残器和文物。品种很多:有白地刻花瓷,白瓷,还有陶胎瓷枕……

    经过化验,说是瓷胎成份与河津市固镇瓷土矿的成份一致,所以推断窑址在河津……之后,那位林老师就率队来了老窑头……再然后,就勘测到了遗址!”

    乍一听,好像没问题。但所有人都听出了不对。

    都不用化验,看山腰裸露的瓷土矿带就知道,两地虽然离的不远,瓷土成份却有本质性的区别:固镇瓷土高铝富钙,胎土偏白,最适合烧白瓷。这儿因为有铁矿和煤矿的原因,瓷土高硅富铁,只能烧深色瓷。

    他们在永济征集到的也是白瓷和刻花瓷,断定瓷土产地又在固镇。那为什么没去固镇,而是来了老窑头?

    王齐志负责外联,倒是时常沟通,但没有沟通到这么细,市文物局的领导也不知道。

    刘明和许承严倒是一直跟着,但压根就没重视,甚至是没在意,所以更不知道。

    甚至于,他们还建议过:先往西,往黄河岸边找。但林思成却没采纳,一指头就指到了这里。

    两个人期期艾艾,吞吞吐吐,不过还好,大致能讲明白:那位带队的林老师说,因为老窑头这个地名中,有个“窑”字。

    有人差点笑出声:这个窑,是“瓷窑”的“窑”吗?这是缸瓦窑的窑。

    而且,河津市带窑字的村那么多:东窑头,西窑头,曹家窑,任家窑,史家窑,西窑沟……等等等等。不管哪一处,都比老窑头更适合烧瓷器:至少交通便利,煤矿铁矿没那么集中。

    在场的都是行家,甚至是专家,不管换成谁,都不可能因为这个“窑”字,跑来这里找瓷窑。

    但偏偏,真的被他找到了不说,还这么大?就感觉,那个林思成长了透视眼一样?

    最怪的是:他们拿着白瓷样本,找到的却是黑瓷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