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206章 那是谁谈的?

第206章 那是谁谈的?(3/5)

没让你学技术,你就追着人家不放,一个劲的欺负……”

    话没说完,会场里先是一静,而后“哄”的一声,当场笑翻了天。

    王泽玉一脸讪讪,苦笑了一下。景院长佯怒,用手指点了点他。

    包括坐后面的叶兴安也是哭笑不得。

    林思成也不急,就静静的等,等笑声小了一些。

    “也肯定有人在想,林思成,你也是真不务正业:陶瓷修复保护中心,又是非遗中心,你放着瓷器不补,修复技术不研究,你研究什么制瓷烧瓷工艺?”

    “骂我的同时,各位也肯定很好奇:毕竟是失传的绝技,田局长,宋局长,以及孟所长和无数前辈呕心呖血,殚精竭虑的研究二十余年都没有解决的难题,我突然解决了不说,还造出了成品?”

    “如果我说天青釉也罢,倒流壶也罢,都是顺带,各位肯定不信。那我就从修复文物的角度解说……”

    再点鼠标,进度条往前一窜,屏幕上出现两张倒流壶的内部结构图。

    林思成指了指屏幕:“乍一看,是不是很简单:壶心插一根管,用来灌水,壶嘴再连一根管,用来倒水。现在看确实很简单,但在五代,但在北宋却不简单:

    直到明代永乐年间,欧州才造出水平等高原理的金属倒装器,比中国晚了近五百年……更难的是,祖先们造的是瓷器,是用泥巴烧出来的……”

    “而现在之所以难复原,核心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其实就一个:因为倒流壶的烧制工序大致为:先塑好壶下半身与壶底,烧成形,再接进水、出水两根导后再烧一次,最后接壶盖,整体施釉后再烧一次……

    所以自然而然,第二次和第三次复烧时,未烧的泥管与已烧成的瓷壶之间就会产生膨胀差异:要么导管爆开,要么壶身烧裂。包括进水导管与底座无法严密结合,问题同样在于膨胀差异……那怎么解决?”

    林思成又一点鼠标,画面闪了一下:

    依旧在二楼的修复室,依旧是那张长案,但林思成面前摆的已不是泥胎,而是已烧好的壶身,壶盖,以及两根导管。

    有人恍然大悟,突的一声:“分段烧好,再拼到一起?”

    林思成朝着抢答的研究生竖了个大拇指,又笑了一下:“所以,这算不算陶瓷修复?这下应该没人说我不务不务正业了吧?”

    会议室又响起笑声,但笑的大都是研究生。随既,渐渐稀疏,以至鸦雀无声。

    然后,哄笑的研究生也回过味来:全部烧好再拼,这么简单的道理,铜川想不到?

    偷眼再看,果不然:那几位之前是什么表情,现在依旧是什么表情,惊疑中透着愕然,痛苦中带着不解。

    膨胀的难题要是这么好解决,他们早用了,何至于被困挠二十多年?

    教授和研究员也一样,甚至包括几位院领导:这可是瓷器复烧,陶瓷修复学中最顶尖的难题,没有之一。

    要那么好学,要那么好烧,不至于圆明园中出土了上百万片瓷片,近十万件珍贵残器,却堆了十多年,不闻不问。

    难道是青花、粉彩、珐琅瓷没有历史价值,或是不值钱?

    更或是故宫的专家不爱补?

    都不是,而是会补,敢补,有能力补的,就那么有数的几位。一天二十四小时连轴转,当驴使唤,他也补不过来。

    反过来,要问林思成会不会?

    把眼前这口壶扔了,抛开不淡,五个院领导,加商妍和林长青,以及中心的研究员、实习生,保准会齐齐的点一下头:会!

    娇黄釉穿花龙纹大罐,成化青花大罐,哪个不是复烧修复?

    要是连复烧的难题都解决不掉,林思成哪来的胆子补鸡缸杯?

    几位局领导顿时释然。

    站在林思成的立场上:我既然研究了,就要研究透。既然要研究如何修复耀州瓷,那我肯定要全盘了解耀州瓷的生产原理。

    又管你是什么釉,什么壶?

    所以,破解天青釉也罢,解决倒流壶的膨胀差异的难题也罢,全是顺带。

    他就奔着一个目标去的:申遗。所谓的小心眼,不务正业,全是狗屁。

    几位铜川来的心里稍微松了松:等于难题还在于复烧?

    这问题要那么好解决,满大街都是元明青花,清三代珐琅、粉彩,哪还轮到着耀州瓷?

    当然没那么好学,也绝不是上几堂课就能学得会的。

    但问题是,林思成是真的会,他也肯定会教,不然不会搞今天这个培训。

    所以,迟早有人能学得会。

    更关键还在于,申遗,以及专利。

    只是一个茶叶末釉,就搅得人心惶惶,鸡飞狗跳,何况倒流壶?

    接下来,铜川的几位浑浑噩噩,心不在焉。心里虽然不断提醒,要好好听,要好好记,但脑子里乱成了粥,基本就是左耳进,右耳出。

    到最后,林思成讲了什么,一个字都没记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