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别洗了,都说你是社会大哥 > 第227章 往事...

第227章 往事...(1/2)

    李德彪喉结滚动,一件尘封了两年的往事展露在几人面前。

    2001年初,扬市汽车站。

    一对夫妇带着大包小包下车,半旧背篼里鼓鼓囊囊的,红艳艳的辣椒从缝隙漏出。

    川省人嘛,走到哪儿都得揣点家乡味,不然吃饭都不香。

    “这鬼地方比老家还冷嗦。”女人裹紧花棉袄。

    男人把最后半袋辣椒面塞进行李缝,扛起蛇皮袋往前走:“忍到起,娃儿以后的钱就有着落咯。”

    头两个月,男人在工地扛水泥,女人在工地灶上帮厨。

    两人就着咸菜啃馒头,存折上的数字艰难地往上涨。

    四月的倒春寒冻得人脱不下冬衣。

    他们在工地吃了两个月的工作餐,男人决定带妻子去打打牙祭。

    他攥着刚发的工资,拽着女人往巷口的火锅店走。

    “就这家吧。” 男人指着招牌掉了半边的 “傣妹火锅”,不大的店里放了七八张小桌,食客们坐在板凳上涮肉。

    女人刚坐下,就皱起眉头。

    锅里的汤稀得能照见人影,漂浮的辣椒段像是被煮了三遍,蔫巴巴的。

    “老板,来香油碟噻!” 她习惯地喊了句,却看见老板娘端来端来碗褐色酱料。

    男人尝了口锅底,眉头皱得比老婆还深:“这算啥子火锅哦,涮锅水都比这个香!”

    女人烫了片毛肚,海鲜酱裹得太厚,都吃不出食物原本的味道,一顿饭吃得人直摆脑壳,

    “就是噻,海椒没炒香,花椒也没味,简直吃不成。”

    回家的路上,女人摸着包里的小袋辣椒面。

    “我们川省的火锅,讲究的是牛油香、海椒辣、花椒麻,汤底浓得能挂住筷子哟。”

    她边走边说,想起小时候跟老汉在路边摆的火锅摊。

    蜂窝煤炉子上坐个粗陶罐,周围摆满新鲜的毛肚、黄喉,食客些蹲在小马扎上,吃得汗流浃背,那才叫巴适!

    一个念头隐隐约约在她脑子里产生。

    接下来的半个月,夫妻俩跑遍了扬市的火锅店。

    有的用清油代替牛油,有的把辣椒面炒糊了,还有的居然在锅底里加白糖。

    女人每回吃完都要记在小本本上:【四月十五,中山路张记火锅,汤底发酸,根本不巴适。】

    【四月二十,李记,毛肚不新鲜,嚼起像橡胶......】

    男人看着老婆认真的样子,想起老家灶台上,老婆炒辣椒的香气混着花椒的麻味直往鼻子里钻。

    蜂窝煤炉子上粗陶罐咕嘟嘟冒泡,毛肚在红汤里滚三滚,蘸上蒜泥香油碟,那滋味...

    四月二十五,又吃了一顿让他们失望的火锅。

    “我们自家搞火锅摊嘛!”

    男人拽住女人的手,他知道妻子的想法,只不过需要人推一把。

    女人眼睛一亮,想起背篓里还剩的半袋干辣椒,还有从老家带来的花椒、八角。

    “要得!让老汉把辣椒都寄来,咱就搞个川味地摊火锅,让扬市的老少爷们尝尝啥子叫正宗!”

    说干就干,夫妻俩花了一周时间,在老街区找了间最小的门面,门外的青石板路上支起个塑料棚。

    能省则省,他们从旧货市场淘来六个蜂窝煤炉子,又买了些搪瓷盆、矮桌矮凳。

    他们出摊的那天,风把辣椒串吹得哗哗响。

    牛油在铁锅里熬化,女人抡起锅铲翻炒辣椒、花椒...

    男人则是每天天不亮就去菜市场挑最新鲜的食材。

    红通通的锅底一摆上,路过的人就被香味勾住了:“什么味道,香得人走不动路!”

    他们的火锅摊没有招牌,只在棚子上挂了串红辣椒,却很快在川省工人中间传开了。

    “嫂子,再来碟香油碟嘛!多放点蒜末哈!”

    “老板,加份毛肚噻,要脆生生的那种!”

    没挂招牌的塑料棚很快挤满人。

    不止是川省工人,有些能吃辣的扬市人都绕路来吃。

    慢慢的,塑料棚子从一个加到三个,矮凳换成了木桌椅。

    有时候忙到深夜,最后一波食客走了,夫妻俩就着剩下的锅底煮碗面。

    男人把肉片全捞给媳妇:“婆娘,你这手艺就是好,不比家头老汉差。”

    女人擦了把汗,笑骂道:“少贫嘴,赶紧吃,吃完把锅洗了!”

    两人吃得浑身出汗,这就是家的味道。

    心里还盘算着,等再攒点钱,就租个大点的门面,挣多多的钱。

    家里的娃娃也要送城里上学,听说现在城里娃都上那个什么、幼儿...对,幼儿园!有老师教玩游戏咧!

    又开了半年,他们的火锅摊成了老街区的一景。

    每天都在排队,一晚上都要翻几次台。

    终于,夫妻俩半年攒了不少钱,还和亲戚朋友借了点,在中山路盘下间门面,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