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上海机场,薄雾尚未散尽,一架银灰色的大型客机正静静停在跑道尽头。机身线条流畅如展翼的天鹅,机尾鲜红的五星红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这就是运十第四架原型机“宫雪号”,今天它将开启从上海到大连的试飞之旅。
总工程师马工穿着深蓝色飞行制服,最后一次检查驾驶舱设备。
“宫雪号的航电系统是咱们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产品,运算速度比上一代提升了40%。”
他指着中控台上方的液晶显示屏对机长老王说,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项飞行参数,“你看这导航界面,融合了北斗卫星定位和地形匹配技术,哪怕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定位精度也能控制在3米以内。”
机长老王轻轻推动操纵杆,驾驶舱内几乎听不到机械传动的噪音。
“马工,你们这主动降噪技术太神了!上次试飞我特意测试过,巡航时驾驶舱噪音比国际同类机型低了6分贝。”他赞叹道,手指在触控屏上滑动,调出飞机状态监测页面,“最让我惊艳的是这套健康管理系统,能实时预警潜在故障,昨天地面检查时就提前发现了液压管路的微小渗漏,避免了大麻烦。”
乘务长小李带着乘务组走进客舱做最后的准备。
“宫雪号的客舱设计真是把舒适度拉满了。”她抚摸着座椅扶手对马工说,“你看这座椅间距,经济舱都达到了82厘米,比行业标准宽了5厘米。每个座位背后都有10.2英寸高清屏,旅客肯定喜欢。”
客舱顶部的星空顶灯缓缓亮起,浅蓝色的光线柔和地洒在过道上,搭配舷窗处可调节的遮光玻璃,整个空间显得宽敞明亮。
“还有这个新风系统,”马工指着天花板上的通风口,“采用了hEpA高效滤网,每小时换气次数达到20次,空气净化效率比国标高30%。长途飞行时旅客不会觉得闷。”他走到前舱厨房,打开智能储物柜,“这里的温控系统能精确控制食材储存温度,还能通过机上网络提前接收目的地机场的餐食需求,实现精准配餐。”
上午九点整,塔台传来起飞指令。随着引擎发出平稳的轰鸣,“宫雪号”沿着跑道缓缓滑行,机身在阳光下泛着金属的光泽。
“推力响应比预想的更灵敏。”副驾驶小张盯着推力手柄反馈数据说,“起飞滑跑距离比设计值缩短了80米。”
当飞机攀升到巡航高度,马工看着窗外掠过的云层,对机组人员说:“看机头下方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罩,那是咱们完全自主研发的气象雷达,能探测前方300公里范围内的气象数据,连微小的湍流都能提前预警。”
巡航途中,机长老王切换到自动驾驶模式。“这套自动驾驶系统太智能了,”他转动旋钮调整飞行参数,“它自动规划的绕飞路线比我手动计算的更优,不仅避开了危险区域,还大约能节省5分钟航程。”
马工点点头:“这背后是天顶星科技自主研发的机载计算机,算力达到了每秒12万亿次,能同时处理上千组飞行数据。”
下午一点,“宫雪号”平稳降落在大连某军用机场。当机组人员走下飞机,看着这架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心血的“空中骄子”,马工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宫雪号的每一个零件、每一套系统都烙印着中国创造的印记,”
他望着飞机说道,“它不仅是一架先进的客机,更是咱们航空工业突破技术封锁的见证。”阳光下,“宫雪号”的身影在停机坪上格外挺拔,如同一位蓄势待发的巨人,即将开启属于中国大飞机的新时代。
赵东来提前坐别的飞机去了大连,看见飞机平稳的降落了。他心里也是松了一口气,心说:还是咱们中国最靠谱了!
他走到马工身边说道:“您就别感慨了!说说,这架新飞机的感受如何呀?”
“之前的三架原型机,没法和这架相比。它就是一架全新的飞机!你给的雷达太先进了,607所估计明天就能找到你的头上。”马工说道。
“我这是民用雷达!”赵东来说道。
“军用雷达也没有你的民用雷达好,你又要大出血喽!”马工笑着说道。
赵东来一听,一脑门子汗呀!地面雷达加上民航的机载雷达,一共2000多万。这可是他拿黄金去现代时空换的,都是自己的钱呀!
“我只能给图纸,其他的让他们去头疼吧!”赵东来说道。
“我就够不会做人了,你加个更字!”马工无奈的说道。
停机坪上,刚完成首飞的运十客机“宫雪号”机身还带着飞行的余温,记者们早已架起长枪短炮。国内记者簇拥着总工程师马工,话筒几乎递到他嘴边。“马工,首飞数据达标吗?最大航程能到多少?”
马工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回应:“各项参数均超过预期,航程完全能满足国内干线需求!”
人群中,《航空报》的小李悄悄攥紧了钢笔,心里却犯嘀咕:明明赵东来才是项目最大的投资方,报社今早临时通知“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