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穿过庙门,吹动墙上斑驳的蛛网。暗处,少女腕间的拂尘悄然滑落,七枚银针在月光下闪着寒芒。
清晨的露水滴在青石板上,陈师家的矮木门还没卸栓,院外已站着七八个挎竹篮的平民。穿粗布短打的后生把锄头靠在老槐树下,鬓角斑白的阿婆用围裙擦着手,怀里揣着刚蒸好的槐花糕。
日头爬到竹篱笆顶时,土坯墙根已坐满了人。陈师搬出条案,将晒干的艾草、薄荷分门别类摆开,指尖划过叶片脉络:"这是茵陈,三月采来煮水,能清肝火。"穿靛蓝布衣的小媳妇赶紧把草叶夹进鞋底,纳鞋的针脚里还沾着麦芒。
穿草鞋的货郎蹲在石阶上,竹筐里的针线笸箩忘了打开。他盯着陈师手中的桑皮纸,看那毛笔如何圈出"春分浸种芒种插秧"的字样。墙根下的孩童们用木炭在地上画着歪扭的草药叶,阿爹们握着他们的手腕,把"忍冬"写成了"忍冬",引来满院低低的笑声。
暮色漫过屋脊时,竹篮里的草药已分类捆扎好。陈师收起条案,看见后生们正帮着修补歪斜的篱笆,阿婆们把装着谷种的陶罐轻轻放在窗台上。晚风卷着槐花香掠过晒谷场,有人哼起新学的歌谣,调子歪歪扭扭,却把星星都震得在云缝里眨起了眼。
日头刚爬到东墙,虎国招收处的青石台阶前已是人声鼎沸。攒动的人头挤得像沸水里翻腾的米粒,褐衣短打、佩刀带剑的汉子占了大半,也有扎着双髻的少年踮脚张望,几个布衣老妪攥着油纸包,在人缝里焦急地给后生塞饼子。喧闹声裹着汗味、铁器腥气和街边炊饼的甜香涌过来,撞在斑驳的砖墙上,又弹回人群里,搅得空气都发颤。
陈师背着旧藤箱,青衫洗得发白,袖口还沾着半片去年的梅瓣。他眉头微蹙,却没停脚,只顺着人流往高处走。台阶下几个壮汉为抢位置推搡起来,木剑撞在石阶上叮当作响,被维持秩序的甲士厉声喝止;东边棚子下,一个瘦高青年正把腰间令牌往高举,想让台上的考官看见,令牌穗子扫过旁边姑娘的发簪,惹得她红着脸别过头。
他站在人群外围的老槐树下,目光掠过攒动的人影,忽然顿在西侧——那里有个灰衣少年正蹲在墙根,手里摩挲着半块碎砖,指节捏得发白,却始终没往人群里挤。风卷着招生榜文的一角哗啦啦响,榜上“虎贲营”三个字烫着金,在日头下亮得刺眼。陈师轻轻掸了掸袖口的尘,抬脚往那片喧嚣里走去,藤箱撞在石阶上,发出一声闷响,像投入沸水里的一颗石子。
青黑色的岩石城墙下,“虎国招收处”五个鎏金大字在日光下泛着冷光。城墙根的石阶上坐满了少男少女,粗布衣衫挡不住眼里的星火,腰间的旧刀鞘磨得发亮。穿草鞋的脚边堆着包袱,里面是娘连夜缝的贴身衣物,或是爹传下的半块虎符。扎羊角辫的少女把木簪咬在嘴里,盯着告示上“凡年满十六者可入营”的字样,指节攥得发白。高个少年正帮同伴系护腕,露出的小臂上有新添的伤疤,那是前日在山中猎野猪时被树枝刮的。“听说虎贲营的教头是百夫长呢!”“我哥去年入的伍,现在已是什长了!”议论声混着远处的操练呐喊飘过来,穿铁甲的老兵拄着长枪站在门内,铜盔反射的光扫过一张张涨红的脸。日头爬到头顶时,登记官掀开竹帘,少年们立刻噤声,像蓄势待发的小豹子,连呼吸都透着股莽撞的热乎气。最前排的褐衣少年突然挺直脊背,腰间的铜铃随动作轻响——那是他阿姐出嫁时送的平安铃。
这些学员来自不同阶层和背景,天赋和性格也千差万别。陈风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有一个叫周宇的学员,家庭贫困但拥有极高的数学天赋。陈风不仅为他申请了特殊资助,还专门为他安排了顶级的数学导师,助力他在数学领域不断钻研。而对于性格叛逆但身体素质绝佳的李勇,陈风则通过极限训练和心理辅导,让他将过剩的精力投入到军事技能的提升上。
然而,培养人才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训练期间,时常会遭遇其他国家间谍的破坏。有一次,在学员们进行野外生存训练时,一伙神秘人潜入其中,企图扰乱训练秩序并破坏重要的训练设备。陈风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行动力,带领安保团队迅速将这伙人制服。经调查发现,这些人是鹰国派来的间谍,他们试图阻碍虎国的人才培养计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随着时间推移,第一批学员逐渐崭露头角。周宇在国际数学竞赛中多次夺冠,为虎国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李勇也在军事模拟对抗中表现出色,成为虎国军队中的一颗新星。陈风的努力得到了虎国政府的高度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加入这个培养计划。
经过多年发展,陈师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分布在科技、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推动虎国发展的核心力量。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因此大幅提升,逐渐走向繁荣昌盛,而陈风也成为了虎国的传奇人物,继续为虎国的人才培养事业贡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