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还做个小包工头。
虽然对这家伙专业技能上已经有所见识,但其他方面张岱还是有所保留,所以他便打算拒绝这一提议,顶多在工程做完后多给他一些赏钱就是了。
陈东见张岱沉默不语,便又连忙说道:“下官亦知进言颇有冒昧,张协律或是怀疑此群徒艺能是否胜任。这一点请放心,那些版筑伎工都是今年休番的边人,其中不乏驻守赤岭之徒,他们沿山建造的烽堡,就连吐蕃贼军都难攻破……”
“既是休番的边人,怎么又做了版筑的伎工?”
张岱听到这话后,原本拒绝的话语暂时咽下去,转而好奇问道:“去年与吐蕃交战,胜绩颇多,朝廷也恩奖丰厚,总不至于困苦到无以为生罢?况诸边长征儿凡有休番,去给行赐,还给程粮,难道还不足用度?”
最晚从唐高宗时期开始,大量的募兵、即所谓的长征健儿便成为戍边的主力。这些长征健儿们从各自乡里被募集,然后被派赴诸边,经年不得回转,一直到近年间朝廷才确立了相应的轮休和福利制度。
开元十四年,朝廷才下达《给年满兵募程粮诏》,确定去给行赐、还给程粮。即士兵离乡时给予赏赐,归乡时给予路上的口粮。
之前虽然也有类似的福利,但却并没有制度化。诸如阿莹的生父姜行威,在应募为长征健儿后,还要盗取英娘的嫁妆作为路费赴边。
此时听到陈东说那些休番的边士们归乡后居然又做了版筑工人,张岱自是有些奇怪,想要问明究竟。
那些边士戍边多年已经辛苦有加,如今总算得以归乡休整,却又做起了版筑的力工,总不能是因为他们爱好建筑吧?
如果当中有什么系统性的政策执行不到位,他作为门下省左拾遗,是有责任奏闻于上、督促加以整改的!
“张协律所问诸事,下官也不甚清楚。下官只知道此诸归乡边人,多是近畿乡丁,家中本无产业,父母妻小或佃或佣、艰难谋生。此群徒归后,所余一身而已,未见有赐物傍身。归后虽言休沐,只是给家里又添一生口而已,若不做工,如何养活?”
陈东讲到这里又向张岱深揖道:“如果张协律是忧虑这些边卒们憾躁难制,下官愿以一身作保,所引俱下官亲友乡党,绝无作奸犯科之徒!但得两餐一宿,工钱方面也不敢计较。”
“既如此,你便将他们引来吧!”
张岱想了想之后便点头说道,工钱多少他倒是不怎么在意,主要是这些人的身份让他颇感好奇,他也想跟这些人多作接触一下,以此了解更多大唐戍边军士们的生活状态与戍边经历。
“多谢张协律恩恤!多谢张协律……”
陈东见张岱答应下来,顿时也是欣喜不已,连连向他躬身道谢。
陈东倒是很有效率,第二天一早便将人给带来,但却被直接堵在了坊外,只有陈东一人被放入永乐坊中来告事。
张岱听到这些人连坊门都进不来,心中自是有些好奇,于是便跟着陈东一起到永乐坊南门去。
这不瞧不要紧,一看也是吓了一跳。只见坊门外足足站了三四十个身形或高或矮、各自身着戎装的丁卒,这些人虽然不甚魁梧,但瞧着却给人一种精壮之感,简简单单站在那里,便有一股前后阵列的行伍之气扑面而来。
看到这一幕,张岱也明白了坊丁为什么拒绝这些人入坊,这要让不清楚情况的人见到了,怕不是以为哪里的军队打到长安来了!
不要说坊人了,张岱见到这些人后,心里都不由得直犯嘀咕,招手让陈东到近前来小声问道:“这些人,全都是休番的边士?身份有没有问题?”
陈东对此也早有准备,闻言后连忙从身侧口袋里掏出许多文书来:“这些人的兵簿、休番的文书,还有乡里籍簿全都在此,请张协律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