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一些纸张怎么了?工匠院早就改进了造纸技术,如今大渊皇朝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纸张。
笔墨纸砚,这些都是关乎文明普及,扫灭文盲的,工匠院自然是重点关注。
为了大面积推广文字,毛笔不太好用,赵清虎已经吩咐工匠院,让他们研究新的写字笔。
圆珠笔不太好弄,铅笔也有些难度,但是,钢笔这玩意好弄。
目前工匠院的研究方向,就是钢笔跟墨水。
只要有所突破,舞文弄墨,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有赵清虎亲自坐镇,《大渊日报》做到了相对中立,不带任何偏向,甚至连往日编辑留言都省了。
因为午门之外的热闹,这件事情,不说朝野关注,那也是全民热度。
大家忙碌生活之余,安静下来后,也会讨论一两句。
而真正关注此事的,都在等着《大渊日报》的增刊。
朝臣们想要维护自己地位,绝对不允许,把太多权力让出去。
而女子,同样关注此事,不管能否写文章,都希望把自己的观点发表出去。
翌日,《大渊日报》如此发行,不仅有正版,而且有增刊。
“岂有此理,这些女子简直是胆大包天,什么话都敢说!”
“就是,也不看看,历朝历代,哪有女子为官的,还想读书参加科举,简直是痴心妄想!”
“也不是没有,唐朝不是还有女皇武则天吗?”
“那是牝鸡司晨,大唐就是在她手中没落的。”
“别瞎说,唐朝没落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是唐玄宗的锅。”
“那李隆基也是武则天的孙子,一脉相承!”
“李隆基也是李世民的曾孙呢,这如何能成为论据,你简直是胡言乱语。”
------
增刊文章发表后,不管是大儒们的文章,还是女子们的观点,都引起了不少议论。
有些时候,理不辩不明,古人诚不欺我。
赵清虎对此,并没有过度关注。
意外的讨论,就当是给女子们松开束缚的第一步吧。
想要一步到位,把女子地位彻底提升,也是不可能的。
留下顾凌轩在《大渊日报》编辑部后,赵清虎去了棚户区改造区域。
“爵爷!”
棚户区改造,是京兆尹今年头等大事。
直隶地区的官道改造计划,已经彻底走上了正轨。
反正,京城内外的官道早就改造完毕,尾款都结清了。
后续的,虽然还是京兆尹负责,但是,覆盖范围已经是在京城之外,是直隶地区。
直隶地区,离开了京城,京兆尹就没什么野心去管理。
毕竟,直隶地区还有一个类似直隶总督的存在,是直隶府尹,人也能管。
京兆尹就负责去户部要钱。
当初可是答应了的,前后要投入三百万两。
时至今日,陆帧批给他的只有一百万两。
宏丰帝都答应了,还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户部又不是没钱,凭啥不给?
别说,京兆尹努力后,陆帧还真的,先后又给他批复了一百万两,没有锁死。
官道的事情处理好了,对于京兆尹来说,自然就是跟着爵爷赚钱最重要。
不仅能改善京城棚户区这些老百姓的生存条件,还能给京兆府带来大量收入,何乐不为?
反正皇帝都说了,让他重点关注这个项目。
似乎,皇帝从棚户区改造中,看到了什么泼天富贵一般,让人摸不着头脑。
“爵爷,第一批拆迁区域的百姓都安顿好了,就住在简易工房内,等这里建设好了,直接给他们分房子。”
“迁徙了多少人啊?”
“三千多户,有一万八千多人。”
“让医学院的人过来看看,教导一些卫生知识,人口太密集容易滋生瘟疫,定期让人拿石灰粉去消消毒。”
“好的爵爷!”
“这片区域建造好后,应该能安置所有棚户区百姓吧?”
“可以,有三万多套房子呢,一户一套,能安置所有棚户区百姓。”
“配套设施弄好,道路交通、蒙学教育,还有商贸医疗。”
“已经有商贾上门了,说是你想要购买我们计划建设中的商业街门面房。”
“这些人鼻子就是灵敏。”
赵清虎也不得不赞叹一句,这些商人是真的聪明啊。
棚户区改造,原本只是京城最底层百姓的事情。
没想到,这些商人竟然闻着味就来了。
改造区域出的样板,可没有商贸中心精细,就是个大概的轮廓。
“销售部搭建起来了吗,他们愿意提前拿钱,咱们没理由不兜着。”
“爵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