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青山同学…”
于曼妮微笑道:“你的笔,不仅书写了诗篇,此刻,更是在架设一座……”
她微微抬手,做了个连接的姿势。
“沟通东西方、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这其中的意义,远超过诗集本身的价值!”
她的这番话,既有对诗歌艺术价值的深刻鉴赏,又有对时代背景和国际局势的敏锐洞察,更点明了刘青山此行所肩负的文化传播和历史使命。
她的谈吐优雅得体,见解独到,格局宏大,完全不像一个普通的女大学生,倒更像是一位深谙世事、目光长远的政客。
刘青山听得有些动容。
他真没想到于曼妮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她的赞赏,没有浮夸的吹捧,只有真诚的理解和深刻的期许,让他感到一种被真正理解的共鸣和沉甸甸的责任感。
诶?
刘青山突然有种刮目相看之感,心说前世咋没有看出来她如此内秀,胸有乾坤呢?!
“谢谢!”
刘青山郑重地点了点头,“于同学,你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会认真对待这次采访,不负这份期许。”
“于同学?”
于曼妮巧笑倩兮,头一歪眼睛眨了眨,看着刘青山,“这么生分呀?”
她的声音轻柔婉转,带着点南方口音的软糯,语气中没有责备,只有一丝恰到好处的亲近和调侃,仿佛在说:我们都这么熟了,还这么客气干嘛?
刘青山被她这突如其来的俏皮反问弄得微微一怔,随即反应过来,脸上也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他意识到自己刚才确实有点“官方”了。
“呃……”
他摸了摸鼻子,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习惯了,习惯了。那……曼妮同学?”
“嗯!~”
于曼妮满意地点点头,笑容更加明媚,像一朵在阳光下绽放的百合,“这就对了嘛!”
她顿了顿,语气自然地说道:“咱们都是燕大的同学,又都是去沪上,还是邻座,这么有缘,再叫‘于同学’多别扭呀。叫我曼妮就好。”
她的提议自然大方,合情合理,既拉近了距离,又不显得唐突。
对方都这么说了……
再拒绝,就显得有点那啥。
况且,刘青山也不是迂腐之人。
“好,曼妮。”他从善如流,笑着应道。
他感觉和于曼妮相处很舒服,她聪慧、大方、有分寸,又懂得如何自然地营造轻松的氛围。
这就挺好。
他不介意旅途中有个谈得来的同伴。
“那……青山?”于曼妮也笑着回应,眼中带着狡黠的光芒,仿佛在说:礼尚往来哦!
“行!”刘青山爽快地点头。
称呼的改变,瞬间让两人之间的气氛变得更加轻松、自然、亲近。
车轮碾过铁轨,发出单调而催眠的“哐当——哐当——”声。
窗外,华北平原的秋色在午后的阳光下铺展开去,像一块巨大的、染了金黄的绒毯。
车厢里,
刘青山和于曼妮的交谈,也像窗外的风景一样,渐渐舒展开来,变得松快、深入,像老朋友重逢似的。
于曼妮不再只围着刘青山和他的诗打转,话匣子一开,便带着点家常的暖意。
她微微侧过身,手肘支在小桌板上,下巴轻轻搁在掌心,眼神里漾着柔柔的光:“我这次啊,是专程回去给我妈妈过生日的。”
“她年纪大了,就盼着我回去。沪上离燕京,说远不远,可一忙起来,日子就嗖嗖地溜走了。”
她嘴角弯起一个俏皮的弧度,指了指床底下那个鼓鼓囊囊、看着就沉的帆布大包:“喏,这回可是下了血本!”
“燕京的酱菜、茯苓饼,还有她顶喜欢的稻香村点心,塞得满满当当!”
“我是沪上人,”
她接着说:“打小就在外滩边上长大,听着黄浦江的汽笛呜呜响,闻着城隍庙飘来的点心香,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味道。”
几句话,沪上的烟火气就扑面而来。
话锋一转,她不着痕迹地滑向刘青山,那双清亮的眸子专注地看着他:“青山~”
她叫得很自然。
“刚才听你提创作灵感,心里就痒痒的。”
“像《一代人》里那股子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喷薄欲出的力量,你是怎么在心里头酿出来的?是某件扎心的事儿戳着了,还是平日里一点一滴的琢磨?”
这问题不飘,不空,问的很有水平,显露出她对写诗这事儿,还是挺懂行的。
刘青山心中微动。
这个问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