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一边熟练地卷着荷叶饼,一边说:“全聚德最大的贡献,是把‘焖炉烤’改良成了‘挂炉烤’,用果木(枣木、梨木)明火烤制。这果木燃烧时特有的清香,能渗入鸭肉,赋予烤鸭独特的风味!”
“这‘挂炉烤鸭’的技艺,后来成了全聚德的招牌,也成了咱燕京烤鸭的代表!”
刘青山听得入神,感慨道:“这小小一只鸭子,背后藏着这么多历史和文化!邹老师,屠老师,您二位真是博学,听您二位这么一说,感觉吃的不是鸭子,是几百年的饮食文化啊!”
“这让我想起,咱们写诗作文,不也是在传承文化吗?”
“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当下的情感和思考,但根子还是扎在几千年文明的土壤里。就像这烤鸭,技法在创新,味道在变化,但那份对‘酥脆鲜香’的追求,那份‘聚德’的精神内核,是不变的!”
邹荻帆立刻竖起大拇指,赞道:“说得好!还真就是这么回事儿!!”
朱霖也听得津津有味,插话道:“我还听说,很多文人墨客都偏爱这口儿。”
“老舍先生在《茶馆》里就写过前门吃烤鸭的场景;梅兰芳大师为了保护嗓子,据说最爱吃这焖炉烤鸭,因为挂炉烤鸭火气大些;还有ZZL生前也多次在全聚德宴请外宾,把咱们的烤鸭文化推向世界呢!”
屠岸点点头,赞许地看了朱霖一眼:“朱霖同志说得对。”
“烤鸭不仅是美食,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ZZL用烤鸭宴请外宾,展现的是咱们中国人的好客与文化的魅力。这和我们出版工作很像啊!”
他看向刘青山,“青山,你的诗,像《一代人》、《致橡树》,不也是文化的使者吗?它们跨越地域,打动人心,让世界看到当代中国青年的思考和情感!《一代人》诗集的出版,就是要把你的声音,传递给更广大的读者!”
邹荻帆呷了一口啤酒,笑道:“说到文化使者,还有个趣闻。”
“据说当年张大千大师在燕京时,就特别钟爱全聚德烤鸭。他不仅爱吃,还琢磨出吃烤鸭的‘讲究’:鸭皮要蘸白糖,取其‘甜脆’;鸭肉要卷饼,配葱丝瓜条,取其‘鲜香爽口’;鸭架熬汤,取其‘醇厚’。”
“他说,这吃法,就像画画,‘浓淡相宜,干湿互补’,缺一不可!”
“哈哈,大师的比喻,真是妙啊!”
刘青山眼睛一亮:“张大师这个比喻太精妙了,写诗不也如此?意象的浓淡、语言的干湿、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起伏,都要讲究个‘相宜互补’,才能和谐统一,余味悠长!就像这烤鸭,皮、肉、酱、葱、瓜、饼,各司其职,又融为一体,才成就了这‘天下美味’!”
席间,
四人围绕着烤鸭的历史渊源、名人轶事、文化内涵,谈古论今,妙语连珠。
从乾隆的御膳聊到老舍的笔触,从全聚德的创立聊到张大千的“画论”,再引申到诗歌创作的技法与精神传承。
言笑晏晏,欢声笑语。
气氛格外好!
饭后已是下午一点多钟,屠岸和邹荻帆还要回单位处理稿件。
“青山,朱霖,谢谢你们的盛情款待!”
屠岸起身,真诚地说道,“今天这顿烤鸭,吃得痛快,聊得更痛快!不仅尝了美味,更品了文化!《一代人》诗集的出版,我们一定全力以赴!让它成为像烤鸭一样,能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文化使者’!”
“是啊!青山!”
邹荻帆也笑着拍拍刘青山的肩膀,“好好写!写出更多像《回答》、《致橡树》这样有筋骨、有温度、有底蕴的好诗!让咱们的文化,香飘万里!”
“谢谢屠老师!谢谢邹老师!青山定当铭记教诲,努力创作!”刘青山和朱霖也起身,恭敬地道谢。
双方便在烤鸭店门口握手告别。
看着两位编辑远去的背影,刘青山和朱霖相视一笑。
“接下来去哪?回家还是?”朱霖问。
刘青山摇头,“咱们去百货大楼!”
朱霖有些疑惑:“去百货大楼?买什么东西吗?”
刘青山神秘地笑了笑,拉起她的手:“到了你就知道了!”
……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