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嘻哈史诗看古今 > 第591章 官员喊打喊杀,皇帝却笑了:这仗不打,格局打开!

第591章 官员喊打喊杀,皇帝却笑了:这仗不打,格局打开!(1/1)

    贞观四年的长安大明宫,午后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金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鸿胪寺卿王德俭捧着个镶金边的檀木盒,三步并作两步冲进殿内,额头的汗珠顺着官服前襟往下淌:"陛下!林邑国进贡的文书...简直大逆不道!"他猛地掀开盒盖,一颗泛着幽蓝火光的珠子在绸缎上流转,却没人注意到,李世民的目光早已落在他手中的奏章上。

    一、贡物风波:歪歪扭扭的挑衅信?

    林邑国使者团踏入长安那日,百姓们挤在朱雀大街上看热闹。头戴羽毛冠的使臣捧着嵌满宝石的火珠,嘴里叽里咕噜说着听不懂的话,随行的通译结结巴巴地念着国书:"林邑王...愿与大唐...共分天下..."这话一出,围观的大唐百姓瞬间炸了锅,街边卖胡饼的老汉气得把面团摔在案板上:"这蛮夷,竟敢和天可汗平起平坐?"

    消息传到鸿胪寺,王德俭拍案而起。他眯着眼逐字审阅国书,突然发现"分"字旁边多描了两笔,活像把锋利的匕首。"这分明是挑衅!"他连夜写好奏折,字字泣血:"请陛下发兵十万,踏平林邑!"

    二、朝堂激辩:一颗珠子引发的战争危机

    太极殿的早朝火药味十足。王德俭高举奏章,声音都在发抖:"林邑国狼子野心,不仅文书僭越,火珠来历也蹊跷!"他猛地扯开绸缎,火珠突然发出"噼啪"爆响,殿内大臣们齐刷刷后退半步。

    "陛下,此等羞辱不可忍!"右武卫大将军握拳捶地,"末将愿率玄甲军,旬月之内定取林邑王首级!"满朝文武附和声四起,唯有魏征抚着白须沉默不语。李世民转动着腰间的玉佩,突然开口:"诸位爱卿,可知道林邑国离长安多远?"

    三、圣心独断:皇帝的惊人反转

    王德俭愣住了。他翻出舆图,手指沿着蜿蜒的红线划过:"回陛下,经南诏、过交趾,至少...至少要走半年!"李世民起身走到舆图前,指尖点在林邑国的位置:"朕问你们,为了几句措辞不当的文书,让将士们跋涉万里,值吗?"

    殿内鸦雀无声。李世民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深意:"你们看这火珠,"他拿起珠子对着阳光,幽蓝的光映在脸上,"能在千里之外送来如此奇物,可见林邑国是有心交好。至于文书..."他展开皱巴巴的国书,"你们看这字迹,横不平竖不直,倒像是孩童学字。"

    四、暗流涌动:和平背后的惊心博弈

    退朝后,魏征在御花园拦住李世民:"陛下慈悲为怀,但林邑国此举,恐有试探之意。"李世民摘下一朵盛开的牡丹,花瓣轻轻落在火珠上:"玄成啊,朕何尝不知?可你看这珠子,"他突然凑近,压低声音,"工部侍郎说,这火珠遇水自燃,若是用在战场上..."

    魏征瞳孔骤缩。两人对视片刻,同时大笑起来。当夜,李世民下旨:厚赏林邑使者,文书一事既往不咎。但没人注意到,一支秘密商队已悄悄启程,目的地正是林邑国。

    五、千年余韵:一场没打响的战争教给我们什么?

    如今的西安博物院,那颗传说中的火珠静静躺在玻璃展柜里。每当讲解员讲到这段历史,总会指着展牌上的"贞观气度"四个字:"你们看,真正的强国,不是靠武力压人,而是懂得在锋芒与包容间找到平衡。"

    历史爱好者们至今争论不休:李世民究竟是真的宽容,还是早已看透林邑国的小算盘?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场险些爆发的战争,最终成了大唐盛世最好的注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那颗神秘的火珠,不仅照亮了贞观年间的朝堂,更在千年后,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