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顿时附和起来,吵吵嚷嚷的声浪惊动了府里。
萧太妃披着披风走到门内时,正看见门房被一群百姓围着,脸红脖子粗地解释。
山羊咩咩的叫声混着孩子们的笑闹,把肃穆的王府门前搅得像集市。
萧太妃一出来,百姓们都敬畏的看着她。
他们可没有忘了,萧太妃虽是女流。
可是一柄长枪使的出神入化。
她英勇杀敌的样子,深入民心啊。
“都安静些。”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百姓们立刻噤声,纷纷转头看向太妃。
萧太妃望着那堆成小山的食物。
从鸡蛋到活禽,从蔬菜到米面。
甚至还有个孩童捧着块用红布包着的麦芽糖。
她想起先皇在世时,玄王府也常接济百姓,那时景桓总说&bp;“民心是最好的铠甲”,如今看来,果然没错。
萧太妃转身对门房道:“把东西都搬到后厨去。”
门房愣了愣:“太妃,这……”
“让你搬你就搬。”萧太妃嘴角噙着笑意,目光扫过门前的百姓:“大家的心意,王府收下了。正好今日天气好,让厨房多做些吃食,摆到府里的海棠树下,咱们一起热闹热闹。”
百姓们愣了一下,都有些不敢置信的看着萧太妃。
有人小心翼翼的问道:“太妃,你的意思是说,让我们也进王府吃饭啊?”
“怎么,瞧不上我王府的厨子?”萧太妃故作生气的反问道。
“不不不,小人怎么敢。”那人喜的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小的只是没有想到,这辈子还有机会进王府吃饭。”
“是啊是啊,我老婆子从前都不敢在王府门前经过,生怕弄脏了王府的地面。”老婆婆笑呵呵的说道。
萧太妃清了清嗓子:“你们送了这么多东西,若是吃不完,岂不是浪费,自然是你们送的,就由你们吃掉。”
百姓们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老婆婆拉着孙子的手,笑得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还是太妃娘娘体恤咱们!”
货郎忙着指挥人搬苹果,泥瓦匠扛着米袋就往后厨跑,连那两头山羊都像是听懂了,咩咩叫着朝里走。
后厨里顿时忙得热火朝天。
厨子们围着那堆新鲜食材商量菜谱。
用百姓送的活鸡炖了浓汤。
用新米蒸了香喷喷的米饭。
连那两头山羊都被麻利地处理干净,架在炭火上烤得滋滋冒油,香气飘出半条街。
林姝被香味勾到厨房时,正看见萧太妃亲自给老婆婆递帕子。
老太太刚帮着剥完一筐豆子,满手都是豆荚的绿汁,接过帕子时笑得合不拢嘴:“太妃娘娘的手艺就是好,这帕子绣的海棠花,跟府里的真花一样美。”
“喜欢就送你了。”萧太妃拍着她的手,转头看见林姝,眼睛一亮。
她忙朝林姝招手:“快来尝尝这鸡汤,是老婆婆自家养的老母鸡,熬了三个时辰呢。”
林姝刚接过汤碗,就被货郎的儿子拽住了衣角。
那虎头虎脑的小家伙举着块麦芽糖,仰着小脸:“王妃姐姐,这个给你吃,比冰糖还甜。”
景桓不知何时也来了,从身后轻轻揽住林姝的腰,目光落在她碗里的鸡汤上:“慢点喝,小心烫。”
他看向院里忙碌的百姓,又看看萧太妃眼角的笑纹,忽然觉得,这场迟来的团圆,比任何庆功宴都更让人温暖。
正午的阳光透过海棠树的枝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长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饭菜,百姓们和王府的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
老婆婆给林姝夹了块烤羊肉,景桓则帮萧太妃剥着虾壳。
货郎的女儿缠着顾长月教她耍枪,银铃般的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
福伯端着酒碗走到石狮子旁,看着那两头被拴在树下的山羊,忽然觉得眼眶发热。
他在这里守了三十年,见过王府最鼎盛的模样,也见过最艰难的时刻。
却从未像此刻这般明白,谓家和国,不过是有人愿意为你守城,有人愿意为你送一碗热汤,仅此而已。
……
半个月后,仁帝病情越发严重。
林姝挺着小肚子,天天往返于皇宫和玄王府。
乾坤殿内的药味浓得化不开,仁帝躺在龙榻上,呼吸微弱得像风中残烛。
原本梳理得整齐的银发,此刻乱糟糟地贴在颊边。
颧骨凸起的弧度,让仁帝威严的脸显得格外憔悴。
太医为仁帝把完脉后,对着御王连连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