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峰点点头:“我能理解,只要他们好好活着就行了,没必要让我再打扰他们的生活,我对不住他们。”
王永利也安慰道:“在我们那代人心目中你就是英雄,不过我们只知道你是科学家,其他的也不大清楚,你也给我们说说自己,然后再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
“看来我还成了名人了。”宋峰苦笑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到现在也不清楚,正好说说你们帮我分析一下。”
“我原名叫彭家睦,1925年5月19日出生在广东番禺,也就是后世的广州白云区。幼年在槎溪乡小学念书,后随经商的父亲到佛山市私立华英中学附小就读。1938年10月,佛山市被日军侵占,我随校迁到香港新界沙田继续求学。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华英中学校址变为日军要地,我随着难民队伍,逃到广东大后方韶关,转入仲元中学继续读书。”
随着讲述,彭加木前世的一生在人人眼前徐徐展开。
1943年,彭加木在仲元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取了由南京迁往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1947年,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他被派到北平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当助教,专攻农业化学,矢志专心钻研科学事业。1948年,彭加木毅然辞去助教职务,报考中央研究院技工,从事生物化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那年,他加入了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从最基层的助理员干起,一步步干到了研究员。他的研究方向是植物病毒,这东西听起来高大上,其实跟老百姓的饭碗息息相关——帮农民对付庄稼的病害。1953年,彭加木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研究所中第一个入党的研究人员。
1956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分赴边疆各地调查资源,他主动放弃去苏联莫斯科学习核磁共振新技术的机会,积极向组织提出要求,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他在请愿书里写:“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路的勇气!”1957年,他被发现身患胸腔纵隔恶性肿瘤,回到上海治疗。次年3月,大病初愈后返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后踏遍云南、福建、甘肃、陕西、广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十多个省区考察,曾15次进疆考察并帮助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为了表明态度,他把名字改成了“加木”,意思是给边疆添点料。从那以后,他跟新疆就绑在了一起,15次跑戈壁,3次进罗布泊。
彭加木从事开创祖国边疆的科研工作,他对罗布泊情有独钟。罗布泊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窟,沙尘暴一来,天都黑了。彭加木第一次去是1964年,带着队在外围转悠,顶着太阳找钾盐矿——这是做化肥的重要原料,对农业非常重要。他们还发现了稀有金属和重水,对工业和国防也有用。
1979年11月15日至12月20日,彭加木第二次到罗布泊考察。经国务院批准,中日两国电视台组成《丝绸之路》摄制组,到罗布泊实地拍摄,聘请彭加木为顾问,先期到罗布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科学考察。
同年12月,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党委委员,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1980年5月,彭加木第三次到罗布泊考察并担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进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考察,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揭开了罗布泊的奥秘。
1980年6月5日,经过28天跋涉,实现中国人自己组队第一次穿越罗布泊核心地带,首次穿越了罗布泊湖盆全长450公里。采集了众多的矿物化石,收集了众多的第一手科学考察资料,为中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了前瞻性的准备。彭加木提出,利用20多天,再次返回罗布泊,开辟一条新的罗布泊穿越之路。
可就在6月17日,麻烦来了。他们在库木库都克扎营,水和汽油快用完了。沙漠里没水比啥都吓人,水桶里的水还变质了,喝不下去。
彭加木翻地图想起附近可能有水井,决定自己去找。他留了张字条:“我往东去找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