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顶级带货,朱元璋乐疯了 > 第452章 提高商人的地位,也并非坏事

第452章 提高商人的地位,也并非坏事(1/2)

    尤其是铺子跟地皮。

    地段好点的铺面以前最多两千两银子,现在七千起步,上不封顶!

    城里城外以前没人搭理的空地荒地,现在成了香饽馍,一亩能卖上几百两到几千两不等!

    不仅如此,米面油布等生活物资也大量涨价。

    商人屯着不卖,还在不停的收购。

    米面油布一涨价,其他行业也跟着涨,就连上游粮种、桑麻丝线也都在涨。

    百姓以前一人一天吃饭,三五文就能吃饱,现在没十文,别说一日三餐,一天能吃上两顿稀的,都算运气好。

    唯一让百姓没闹事的是,城里做工的机会多了。

    大街小巷全都张贴着招工的告示。

    其中以木材厂、石材厂、建筑队,招得最厉害。

    改建铺子,修建新房,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木头跟石头。

    当然还要大量的力工。

    这工钱,相较于以前,提高了一倍。

    以往一个小工一天能拿五文钱,现在一个小工能拿八文、十文钱,以前一个师傅,一天能拿十文,现在一天最少十五文,高点的有二十文。

    吃到第一波招工福利的,除了城里的居民以外,城外附近村子的百姓也吃到了。

    有的村子有劳动力都跑城里找事做,有的村子,全村在族长的带领下,全部跑城里打工,家里的土地,承包给同村的地主,虽然每月租金很少,但城里做工的工钱多啊。

    城里拿工钱,家里土地赚租金,一举两得!

    只不过,这几天可把广州府的知府老爷给吓坏了。

    短短几天,物价涨了好几倍。

    若是被陛下知道这事,别说什么官职,就连项上人头都保不住。

    当即黄知府(姓黄),把城中一些比较威望的商贾、地主叫到一起,勒令他们把自己的店铺,商品恢复到原价。

    哪知这些人说,这是市场行为,他们个人能力有限,不能强行干预市场。

    在黄知府强硬要求下,他们同意把价格调低两成,至于其他人涨不涨价,他们就管不着了。

    地方官员可不像京城当官,那么爽快。

    很多时候要地方豪绅地主商人配合,才能把朝廷的政令给执行下去。

    所以很多时候,地方官员要仰仗着当地地主豪绅,过日子。

    如果只是几个什么地主豪绅,当官的还能找各种借口把人拿捏。

    但当所有的地主豪绅联合闹起来,哪怕朝廷知道了,也只认为是当官的能力不行,不能管理好一方百姓,只会把官员调离或者撤职,根本就不会处理百姓。

    黄知府想要保证自己的乌纱帽,又不想城里闹乱子,只得遣人到处去求人,让隔壁州县借粮、借油、借布匹,来稳住广州府百姓日常所需。

    好在,这种煎熬的日子没让他过多久。

    元宵刚过,广州府就涌来一大批商人。

    这些商人财大气粗,出手阔绰,只要看中的店铺,主人家报价,他们只要觉得合适,根本就不带还价,立马掏钱购买。

    最重要的是,成船成船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到码头,第二日,城里就售卖了起来。

    价格却只有城里粮食售价的一半。

    这效率看得黄知府,啧啧称奇!

    百姓可对什么店铺没有忠诚度。

    同样是米面,人家卖十文,你要卖二十文,不去买十文了,跑你店里买二十文的?

    脑袋秀逗了?

    外地商人来广州府没有两天,城里的粮商们就坐不住了。

    他们卖的粮食涨价,收购的价格也涨了的。

    现在别人的售价只有他们的一半,他们如果还是维持高价,一天一粒米都卖不出去。

    况且,港口的船还源源不断的往城里运送粮食。

    要知道,他们这几天疯狂屯粮,压了许多钱进去。

    现在不跟着降价销售,未来恐怕会亏得更多。

    于是,城里的粮食价格,在短短的三日之间,又降回原价,甚至比以前的价格还低上一成。

    粮食降价,其他行业的商品也只能跟着降价。

    赚的钱少了,本地商人们还想把工人的工钱给降下去。

    毕竟当初大家在商品价格涨得最疯的时候,招人的。

    当时大家看好未来,所以多花一点人工成本,也不是不能接受。

    现在利润没了,再给高工钱,他们这些商人赚什么?

    只是,他们想降工钱,工人不答应,外来的商人也不答应。

    这些天杀的外来商贾,仿佛根本不在乎什么成本一样。

    商品卖得便宜就算了,给工人的工钱,也高得离奇。

    他们本地商人给工人十文钱一天,同样的工种,外地商人给十五文一天,还包吃中午一顿饭。

    百姓出门本来就是求财,谁给的工钱高,自然是帮谁干活。

    作坊的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