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驼子瘫坐在地:\"火龙出水......白莲照天......\"
沈墨摸向怀中那片青紫绸缎,指尖触到某种黏腻的触感。展开一看,残片内层不知何时渗出暗红液体,在掌心蜿蜒成一道熟悉的航线——正是《坤舆万国全图》上那条通往满剌加的血色标记。
3. 冰裂纹之谜1200字
午时的阳光斜穿过窗棂,在案几上投下细密的格子影。沈墨手持镊子,仔细查验那封番邦文书上的火漆印。蟠龙纹在朱砂印泥中栩栩如生,龙须根根分明。
镊尖突然停在火漆边缘。
\"印是旧的。\"
徐驼子佝偻着背凑近:\"这蟠龙纹挺清楚啊?\"
\"太清楚了。\"沈墨举起文书对着阳光,蜡封在光线下呈现出诡异的平滑,\"真印盖在蜂蜡上会留下冰裂纹。\"
他翻转文书,背面的葡萄牙文突然刺入眼帘——\"满剌加要塞\",落款日期赫然是嘉靖三十七年。
徐驼子的烟袋锅\"当啷\"掉在地上:\"这...这比当前早了整整三十年!\"
窗外突然传来乌鸦的惨叫。沈墨转头时,正看见一只黑羽鸟从枯树上笔直坠落,\"啪\"地砸在院中青石板上。鸟喙大张,半片青紫丝绸从喉咙里滑出——与爆炸现场发现的贡品绸如出一辙。
\"有人在灭口。\"沈墨用镊子挑起鸟尸,掰开喙部检查,\"喂了浸毒的丝绸。\"
乌鸦的舌根处,黏着一粒芝麻大小的银丸。沈墨用刀尖剖开,里面蜷缩着半截发黑的丝线,线头上系着微型铜管——正是锦衣卫密探常用的信筒。
\"三十年前的文书...\"沈墨的指尖抚过泛黄的羊皮纸,\"《坤舆万国全图》残片...满剌加...\"
他突然抓起铜壶往文书上泼水。水珠滚落的瞬间,纸面浮现出淡红色的虚线,连接起三个地名:屯门、双屿、满剌加。
\"嘉靖年间的走私航线!\"徐驼子惊呼,\"可这些据点早被朝廷...\"
\"表面被剿,暗渠未断。\"沈墨冷笑,\"你看这虚线颜色——是用白矾水写的,遇水显形。三十年前的手法,现在还有人用。\"
他忽然用镊子夹起那片青紫丝绸,浸入茶汤。丝绸吸水后渐渐透明,显出一幅微缩海图:珠江口外标注着十二个红点,连成北斗之形。
\"火龙出水...\"沈墨想起爆炸时的三道烟柱,\"是坐标!\"
院墙外突然传来整齐的脚步声。透过窗纸,能看到数十双官靴踏起的尘土。徐驼子脸色煞白:\"是锦衣卫的皂靴...\"
沈墨迅速将文书残片塞入《论语》夹层,转身时袖中滑出那枚螺纹铅弹。弹体上的螺旋纹路里,不知何时嵌进了几丝银线——与乌鸦喉中发现的信筒材质相同。
\"原来如此。\"他忽然轻笑,\"螺纹不是用来闭气的...\"
话音未落,大门已被踹开。为首的锦衣卫千户举起腰牌:\"奉北镇抚司令,查白莲教余孽!\"
沈墨负手而立,铅弹在掌心无声旋转。当千户的目光扫向案几时,那只死乌鸦突然抽搐起来,鸟喙中喷出青紫色烟雾。
\"小心毒烟!\"
混乱中,沈墨踢翻烛台。火焰顺着泼洒的茶汤窜上书架,将《论语》和里面的海图残片一同吞没。在腾起的烟雾里,他看见千户的飞鱼服下摆——那里沾着一小片青紫丝线,与贡品绸的经纬分毫不差。
第三章:龙江迷踪(3500字)
1.开篇:火药残渣中的线索】(600字)
雨夜验尸
义庄的桐油灯在穿堂风中明灭不定,将沈墨的身影投在斑驳的砖墙上,如同一幅褪色的古画。他手中的银刀精准地划开死者焦黑的指尖,镊尖探入甲缝时,带出一撮未燃尽的火药颗粒。青灰色粉末中,几粒褐色结晶在灯下泛着诡异的光泽,像是凝固的血珠。
\"硝石七分,硫磺二分半,木炭半分。\"沈墨将颗粒倾倒在白瓷盘中,\"多出来的半分......\"他碾碎一粒结晶,指尖顿时染上暗红,\"是赤铁矿粉。\"
徐驼子佝偻着身子凑近,浑浊的眼珠突然睁大:\"掺铁粉的火药,只有......\"
\"只有攻城凿墙用的破甲火药。\"沈墨冷声道,\"但配方不对——这铁粉太细,倒像是要......\"他忽然噤声,镊尖挑起一粒结晶对着灯光——结晶内部竟有螺旋状的细纹。
硝石溯源
《天工开物》的泛黄书页在案头沙沙作响。沈墨的水晶放大镜缓缓移动,将硝石结晶的蛛网纹与图谱上的龙江矿脉图重叠。
\"六棱柱结晶,表面有蜈蚣足状的裂纹。\"沈墨的指尖停在嘉靖二十三年的批注上,\"龙江硝矿独有的特征。\"
徐驼子的烟袋锅\"当啷\"掉在地上:\"那矿洞自嘉靖三十六年白莲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