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两界穿梭,富可敌国,齐人之福 > 第363章 中医梁小姑

第363章 中医梁小姑(1/2)

    这里山深林密,雾气氤氲,山风带着泥土与草药的清香,吹过一间依山而建的旧木屋。屋后是片悬崖,屋前是小溪蜿蜒,水声潺潺,终年不绝。这里,住着梁韵秋和她的外婆梁老太太。

    梁韵秋,自小便是村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她身材修长,肤色略黑,却眉眼清秀、气质干净,像一枝在山野风雨中长成的青竹。村里人常说:“这姑娘将来不是山里的命。”

    她出生于村中少有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是大学毕业后返乡支教的志愿者,在这个偏僻封闭的山村教书行医。然而命运无常,一场山体滑坡将他们连同正在兴建的小学楼一起掩埋,留下七岁的韵秋孤苦伶仃。

    她被接到外婆梁老太太家。梁老太太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年轻时行医四方,手段泼辣,嘴上不饶人,诊病却从未出错,因此被乡亲尊为“梁仙姑”。她是那种一生硬骨头的女人,丈夫早亡,一手将独女拉扯大,又眼睁睁看着女儿殒命黄土。此后,她将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外孙女身上。

    那时梁老太太年近六十,双眼已患白内障,行动缓慢,靠村里支援和自己配药卖草药维持生计。生活虽贫苦,却从不低头要人情。韵秋刚来时,天天夜里哭,哭母亲、哭父亲,哭那场没能握住双亲的泥石流。

    “哭有啥用?想活下去,就得硬气。”梁老太太将韵秋揽入怀中,语气粗重却透着坚定,“你娘当年也是踩着这山路挑药去镇上换粮食,半点不哭。我梁家的女娃,不准哭!”

    从那天起,韵秋不再哭了。

    她学着识草药、煎药汤,七岁上山,八岁独自采药,十岁能给人开药方。她照顾双目昏花的外婆,柴火、洗衣、做饭、帮村民送药全不在话下。外婆虽然凶,却在她身上倾注所有心血。

    “青蒿清热解毒,银杏活血通络,不是谁发烧都能用的。”

    “这个脉细如丝,是寒入经络,要灸,不能吃药。”

    梁老太太教得细,骂得狠,爱得深。她不许韵秋软弱,不许她逃避。她说:“这世上从来没人会心疼你,只有你自己得撑住。”

    有一年大雪封山,村里一个妇人生孩子大出血,血如泉涌,命悬一线。山路不通,没人能下山请医生。村民跑来求助时,梁老太太刚好重感冒,虚弱无力,竟然摇头拒绝。

    但韵秋在旁边没说话,转身拿了外婆的药箱,顶着风雪去了那妇人家。

    她当时不过十三岁,却凭着记忆和经验,用艾草灸穴,止血药敷伤口,还稳住了产妇的脉象。那一夜,她守在炕边没合眼,救回了母子二命。

    从那以后,村里人都改口叫她“梁小姑”,不再看她是个小姑娘,而是真正的传人。

    而梁老太太也在众人背后偷偷拭泪:

    “这丫头啊,是我梁家压箱底的命。”

    平日里,两人生活极简。早餐是一碗野菜粥,午饭是地瓜窝窝头,晚饭有时只是腌菜和粗粮饼。但她们院子里草药种得满满,屋里书籍整齐摆放,干净整洁,透着一股山人清气。

    梁韵秋性格沉稳,不轻言不怒,待人温和有礼。她偶尔也会望着山外发呆,她说她要走出去,去看看父母当年读书的城市,看看山外的世界。外婆听了,总是冷哼一声:“去了还不是一样吃苦。”可转身便摸出自己珍藏的一点银钱,悄悄存进一个木匣子,刻着“韵秋上学”四个字。

    后来,她靠自己考上了省城的中医学院。村里人奔走相告,说梁老太太的孙女出息了!可就在她准备出发前夕,外婆却突然中风,半身不遂。

    梁韵秋没有犹豫,放弃了上学名额,守在外婆身边。一边给外婆做康复按摩,一边靠接诊村民、卖草药为生。

    村里人曾劝她:“你要走啊,你不走,就真走不出这山沟沟了。”

    她只是淡淡一笑:“外婆都走不动了,我怎么能走?”

    直到那一夜,她在溪边洗被子。水光潋滟,蛙鸣阵阵。忽听“哗啦”一声巨响,水面掀起一层波浪。

    一个满身血污的男人从水中浮出,脸色苍白,眼神倔强,却一言不发地沉进水里。

    她连想都没想,扑进水中将他拖上岸。他身上有弹片痕迹,呼吸微弱,全身多处淤青。她背着他,步步踉跄地走回家中。

    “外婆,救命的。”她喊。

    梁老太太早已听到动静,用拐杖支撑着出门,看了看男子,眼中闪过一丝异色。

    “这人……不简单。”她低声说。

    “是啊,连子弹都没打死他。”

    那一夜,梁韵秋重新点燃炉火,熬药、止血、换纱布,忙到天亮。

    她看着这张苍白而沉稳的脸,不知道他是谁,又从哪里来。但她知道,这个人的命,她接下了。

    外婆在一旁轻叹:“你娘当年也是这样,把个从山外跌下来的小伙子救活,后来才有了你。”

    “你说……历史会不会重演?”

    梁韵秋没有回答,只是继续熬药。

    她的命,早就不是她一个人的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