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成闻言,深吸一口气,胸中翻涌的怒意渐渐平息。他低下头,抱拳郑重道:“大贤良师教诲的是,曼成受教了。是我一时冲动,险些误了大事。”
张角见他态度诚恳,眼中流露出一丝欣慰,点头道:“你能明白便好。眼下我们需以大局为重,张博之事,我自有计较。你且安心,静观其变。”
“是!”张曼成肃然应声,随即躬身一礼,“那曼成先行告退,不打扰大贤良师清修。”
张角轻轻颔首,目送他转身离去。月光下,张曼成的背影渐渐融入夜色,步伐已比来时沉稳许多。
待张曼成走远,张角重新望向天际那轮明月,神色深沉。夜风拂过,道袍轻扬,他的低语随风消散:“乱世之中,人心浮动……欲成大事,还需步步为营啊。”
————————
夜幕如墨,沉甸甸地压在郡守府之上,四周静谧得仿佛能听见时间流淌的声音。张角独自端坐在书房之中,案几上摊开着几卷纸张,昏黄的烛火在微风中摇曳不定,将他紧锁的眉头映照得愈发凝重。
窗外,巡逻士兵沉稳的脚步声偶尔打破寂静,给这夜添了几分肃杀的意味。
“大贤良师,马渠帅求见。”亲兵低沉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张角闻声抬起头,眼中瞬间闪过一抹锐利的精光:“让他进来。”
门,被悄然推开,马元义步伐匆匆地走进书房,神色凝重。
他身着普通黄巾军装束,却透着一股别样的整洁与利落,腰间佩戴的短剑,随着他的走动,没有发出丝毫声响。在他身后,紧跟着两名身着粗布衣衫的汉子。这两人看似寻常百姓,实际上却是——皇帝李景炎在大明府征召的黄巾军随行锦衣卫。
“大贤良师,您交代的资料已经整理妥当。”马元义拱手行礼,声音压得极低,仿佛生怕惊扰了这宁静的夜。
张角这才缓缓抬起头,目光如炬:“辛苦,查到了些什么?”
马元义朝身后两人使了个眼色。其中一名锦衣卫立刻上前一步,从怀中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卷竹简,双手恭敬地呈上:“回禀大贤良师,这是关于张博锦衣卫目前已知的全部资料。此人崛起速度之快,着实令人费解。”
张角接过竹简,轻轻抽出档案纸张,缓缓展开。随着目光在字里行间移动,他的眉头渐渐拧起,在眉心形成一个深深的“川”字。
“岷山张博,原名张远,本是岷县一介寒门子弟……”张角轻声念道,声音在寂静的书房中回荡,“三年前,此人突然销声匿迹,再次现身时已更名张博,且迅速集结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
马元义适时补充道:“大贤良师,更为蹊跷的是,他最初那支队伍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绝非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可比。而且,我们多方打探得知,那些兵器的打造工艺精湛至极,绝非一般民间工匠能够打造。据线报所言,他们使用的兵器制式……极似朝廷官方所造。”他微微一顿,似乎在斟酌用词。
张角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发出沉闷的声响:“接着说。”
另一名锦衣卫赶忙上前一步:“张博在岷山一带活动仅半年,便吞并了周边多支义军。奇怪的是,那些与他为敌的义军首领,不是战死沙场,便是神秘失踪,而选择投降他的人,却都得到了重用。”
“最可疑的当属去年腊月那场战役。”马元义压低声音,神色愈发凝重,“张博以三千兵力,竟击溃了朝廷派来围剿的三千精兵。然而,据幸存官兵描述,战场上曾出现一支神秘骑兵,他们装备精良,战术娴熟,绝非寻常义军可比。这支骑兵来去如风,将朝廷军队的阵型冲得七零八落,张博的部队则趁乱出击,最终大获全胜。我们推测,这支神秘骑兵背后必定有强大的势力支持,要么就是虚假杜撰的,实际上却是,为其输送军械……”
书房内,油灯的火焰不安地跳动着,在张角脸上投下忽明忽暗的光影。
“很好。”张角缓缓站起身,踱步至窗前,凝视着外面漆黑的夜色:“张博此人不简单,继续密切监视张博的一举一动,并让随行的大秦府征召的能人异士相助,负责目标人物,切不可打草惊蛇。另外……”他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冰冷的精光:“查查他与四大家族是否有联系。这四大家族刚刚归附我们,张博就如此突兀地崛起,时间太过巧合,不得不防。”
马元义面露疑惑:“四大家族?您怀疑他们……暗中支持张博,企图在我们黄巾军内部制造混乱,以谋取他们的利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太过巧合了。”张角冷笑一声,“四大家族刚投靠,张博便出现了。依目前情形来看,若不是我们黄巾军异军突起,按照时间与实力推算,此刻兵临郡城的,十有八九便是张博所率的起义军。此次围城之战,世家盟的举动也透着诡异,此事必须提防